逼血雷

逼血雷,中药名。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管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,以根入药。具有清热解毒,止痛的功效。主治胃痛,毒蛇咬伤。
别名 鼻血雷、鼻血莲、辟蛇雷、避蛇灵
药味 味辛、苦
药性
归经 味辛、苦,性寒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止痛。
主治 胃痛,毒蛇咬伤。
逼血雷
  • 逼血雷
  • 逼血雷
  • 逼血雷
逼血雷
拼音注音
Bī Xuè Léi
别名

鼻血雷、鼻血莲

来源

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管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,以入药。冬季采挖,洗净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
性味

辛、苦,寒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止痛。用于胃痛;外用治毒蛇咬伤。

用法用量

干根研粉,用量3分,冲开水服。以鲜根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逼血雷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止痛。
主治
胃痛,毒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治胃痛,用干根研粉,冲开水服,用量0.9g;外用治毒蛇咬伤,以鲜根捣烂敷患处。
化学成分
根含马兜铃酸、木兰花碱及挥发油。马兜铃总酸性成分含量为0.36-0.45%。
相关论述
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镇痛。

2.《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》:清热解毒,止痛。治毒蛇咬伤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冬季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备用或鲜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管花马兜铃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攀援性草本。根长而横走圆柱形,长3-9cm,径1-3mm。叶互生,叶柄长3-5cm,无毛;叶片卵状心形至宽卵状心形,长5-9cm,宽4-6cm,上面新鲜时带紫红色或为浅绿色,下面稍带白粉,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,弯缺宽广,脉5-7条,从基部掌状发出,叶肉密被小腺点,全缘。4-5月开花,单生于叶腋;花萼管喇叭状,直,长约3-4cm,基部膨大呈球状,上端逐渐扩大成向一面偏的侧片,侧片窄长圆形,顶端截平或微缺;雄蕊6个。蒴果宽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,长1.5-2.5cm,直径1.7cm,果皮厚,外表光滑,脉不明显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四川等省区。
生长环境
生于阴湿灌木林缘的石缝中或土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