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锁梅

黄锁梅,中药名。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栽秧泡Rubus obcordatus(Franch.)Nguen van Thuan[R.ellipticus Smith var.obcordatus Focke],以根和叶入药。具有消肿止痛,收敛止泻的功效。主治扁桃体炎,牙痛,筋骨酸痛,急、慢性痢疾,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;叶外用治创伤出血,黄水疮。
别名 钻地风、黄藨、大红黄泡叶、栽秧泡
药味 味酸、涩
药性
归经 味酸、涩,性温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消肿止痛,收敛止泻。
主治

扁桃体炎,牙痛,筋骨酸痛,急、慢性痢疾,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;叶外用治创伤出血,黄水疮。

黄锁梅
  • 黄锁梅
  • 黄锁梅
  • 黄锁梅
  • 黄锁梅
黄锁梅
拼音注音
Huánɡ Suǒ Méi
别名

钻地风、黄藨、大红黄泡叶、栽秧泡

来源

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栽秧泡Rubus ellipticus Smith var. obcordatus Focke,以入药。秋季挖根,洗净切片,晒干或研粉贮藏。夏秋采叶,晒干。

性味

酸、涩,温。

功能主治

消肿止痛,收敛止泻。用于扁桃体炎,牙痛,筋骨酸痛,急、慢性痢疾,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;叶外用治创伤出血,黄水疮。

用法用量

根3~5钱;叶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撒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黄锁梅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消肿止痛,收敛止泻。

主治

扁桃体炎,牙痛,筋骨酸痛,急、慢性痢疾,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;叶外用治创伤出血,黄水疮。

用法用量
根9-15g;叶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或干叶研末撒敷患处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季挖根,洗净切片,晒干或研成粉末贮存。夏秋采叶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栽秧泡。
形态特征
茎、叶柄和叶轴均被红棕色柔毛,并有倒钩刺和较密的褐色刚毛。3出复叶,小叶片阔倒卵形或倒心形,中央小叶较大,长4.2-5.5cm,宽4.6-6cm,先端截形或圆形,通常凹入,基部宽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绿色,沿叶脉具细柔毛,下面粉绿色,密被白色细绒毛;总叶柄长1.6-2.5cm;托叶针形,长约3mm。花成密生的聚伞花序,白色或淡红,直径约7-10mm;萼片5,阔卵形,两面有毛:花瓣5,倒卵形;雄蕊多数,分离;雌蕊多数,花柱几顶生。聚合果球形,橘黄色,小核果具1种子。花期春季。
分布区域
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山坡、灌木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