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萼木

钟萼木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钟萼木科钟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.,以树皮入药。功能主治为:祛风活血。主治筋骨痛。
别名 山桃树、伯乐树。
药味 甘、辛、平入肝、脾、胃三经
药性
归经 甘、辛、平入肝、脾、胃三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活血。
主治 主治筋骨痛。
钟萼木
  • 钟萼木
  • 钟萼木
  • 钟萼木
  • 钟萼木
  • 钟萼木
  • 钟萼木
钟萼木
拼音注音
Zhōnɡ è Mù
别名

山桃树、伯乐树

来源

钟萼木科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.,以树皮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云南。

功能主治

祛风活血。主治筋骨痛。

用法用量

树皮捣烂外敷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钟萼木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活血。
主治
主治筋骨痛。
用法用量
树皮捣烂外敷。

植物学信息

形态特征
乔木,高20—25米,胸径30—60厘米;小枝粗壮,无毛,有大而椭圆形叶痕,疏生圆形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,长达70厘米;有小叶3—6对,对生,长圆状卵形,不对称,长9~20厘米,宽4.5—8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圆形,有时偏斜,表面深绿色,无毛,中脉凹下,侧脉不明显,背面粉白色,沿脉被锈色柔毛,中脉隆起,侧脉每边8~10条;叶柄长10—18厘米;叶柄长3—5毫米,无毛。总状花序长20~30厘米,总花轴密被锈色柔毛;花梗长2~3厘米,花粉红色;花萼钟状,长1—1.6厘米,不明显5裂,外面密被微柔毛;花瓣5,长约2厘米,长椭圆状卵形,着生于花萼筒上部;雄蕊5~9,花丝下部有微柔毛;子房3室,每室2胚珠。蒴果鲜红色,椭圆球形,长3.5厘米,3~5瓣裂,果瓣木质,外面有微柔毛;种子近球形。花期6~7月,果期10月。该树结实大小年明显。鲜果出种率约为20%;种子千粒重515—755克,场圃发芽率约85%。
分布区域
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云南。
生长环境
伯乐树分布区位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,常生于海拔500-2000米的沟谷、溪旁坡地。分布区的年平均温为15℃以上,1月平均温4.8℃,极端最低温可降至-8.4℃以下,而南缘低平地区或西部干热河谷虽可高达22℃。
栽培技术

采种种子外种皮黄色多汁,内种皮白色薄而脆;外种皮是必须去掉的,否则易发生霉变。在去掉外种皮时,可放适量洗衣粉轻轻搓洗,切勿用力过度弄破内种皮,否则也易霉变。同时,种子应随采随播,切勿暴晒;也不能干藏,干藏的种子极易丧失发芽力。暂时不能播种的,应用湿润河沙贮藏。10月中下旬果实成熟,结实有大小年之分,结实树龄一般在15年生以上。采种要选择20~30年生的健壮母树。当果实由青绿色变红褐色时,即可采种。采回后摊在通风处阴干,待果开裂后剥出种子,再将种子浸在水中洗去外种皮,阴干1~2天后沙藏。

选取排灌方便,沙质壤土的圃地,每亩施腐熟栏肥500公斤,钙镁磷肥200公斤,耕耙后筑畦。早春条播,条距25厘米,播种沟深3厘米,每亩播种量12.5~15公斤。播种后覆焦泥灰厚约3厘米,再盖狼衣草。春播后约2个月发芽出土,20天后苗木基本出齐。出土后及时揭取苗床覆盖的草,并适时除草,施追肥。在苗木生长期间,要拔草施肥6~7次。一年生苗平均高18厘米,根茎0.6厘米,林地条件好的地方,当年可出圃造林,一般需移植或留床一年再出圃造林。每亩产苗2.5~3.0万株。

造林技术

1、造林地选择:伯乐树对土壤和水分条件要求较高,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200~800米、土壤肥沃、湿润、避风的阴坡山谷或山坡下部为好。1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易受冻害,不宜造林。

2、整地方式:造林前,清除林地上的杂灌草,块状整地。挖定植穴,穴径60厘米、深50厘米。

3、造林密度:造林密度为株行距2.5×3.0米(即每亩88株)或株行距2.0×2.0米。

4、造林季节:宜在早春雨后阴天进行,成活率可达85%以上。

5、造林方式:栽植前最好放基肥和回填表土,栽植时,做到苗正、根舒、泥紧。

抚育管理

1、幼林抚育:造林后应加强幼林培育管理。每年除草松土1~2次,扩穴埋青。

2、间伐和主伐期:伯乐树生长前期表现缓慢,20年后至50胸径和材积生长都处于速生阶段,间伐期30年,主伐期在55~6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