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头草

老头草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黄白火绒草LeontopodiumochroleucumBeauv.的全草。分布于青海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。常用于感冒发热,咽喉炎,肾炎。
别名 火绒草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凉血。
主治 感冒发热,咽喉炎,肾炎。
老头草
  • 老头草
  • 老头草
老头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老头草

拼音注音
Lǎo Tóu Cǎo
别名

小矛香艾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老头艾(《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
出处
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
来源

为菊科植物火绒草全草。6~7月采,洗净,去残枝叶及根的外皮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干燥山坡、水沟边、田野。分布西北、东北、华北等地。

原形态

火绒草,又名:薄雪草、白艾。

多年生草本,高10~25厘米。全株密生灰白色绵毛。根纤细,褐色;根茎粗壮,分枝。茎丛生,直立或斜生。单叶互生,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.5~3厘米,宽2~6毫米,先端急尖,具小尖头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密生绵毛;无柄或基生叶具短柄。头状花序盘状,黄色,具短总梗,3~5个簇生茎顶,其下围生2~4个苞叶,苞叶披针形或椭圆形,两面密生白色绵毛;总苞半球形,总苞片2~3列,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草质,上部褐色呈干膜质,背面密被白色绵毛,内面光滑;花单性异株或为异性花序,边缘有少数雌性花,中央为两性花,雌花细管状,结实,长2~3毫米,基部略膨大,花冠上端有不等之裂齿;两性花管状,不结实,长3毫米,具5裂片;冠毛白色,1列,长约5毫米,基部结合成环。瘦果长圆形,被短柔毛,果熟稍增长。花果期7~8月。

性味
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微苦,寒。"

功能主治

①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凉血,益肾利水。治急性肾炎,尿血。"

②《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凉血,消炎利尿。治急,慢性肾炎,对消失蛋白尿和血尿有效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4钱。

复方

治肾炎:火绒草一两,煮水卧鸡蛋三个食之。(《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老头草

拼音注音
Lǎo Tóu Cǎo
别名

火绒草

英文名
Herb of Common Edelweiss
出处

出自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黄白火绒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ochro-leucum Beauv.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500m的高山和亚高湿润或干燥草地、沙地、石砾地或雪线附近的岩石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青海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黄白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高达15cm。根状茎细,被有密集的枯叶鞘,有多数蔑视从状叶丛和花茎密集的植丛,或有时花茎单生或与蔑视从状叶丛簇生。茎极短,有时无茎,不分枝,纤细,被白色茸毛,或上部被带黄色的长柔毛或茸毛,常有疏生近等距的叶;莲座状叶与茎部叶同形,常较长,下部渐狭,长达6cm,常脱毛,有宽长的鞘部;茎中部叶舌形、长圆形、匙形,或线状披针形,通常长1-5cm,宽0.2-0.4cm,无柄,下部叶有长鞘,两面被密工疏生的灰白色稀稍绿色的长柔毛,有时毛呈絮状而部分脱毛,有时上部叶被较密的黄色或白色柔毛。苞叶较少数,较茎上部叶短,常较宽,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,两面被稍黄色密柔毛或茸毛,稀被灰白色疏毛或近无毛,与花序同长或长2倍,开展成径约15-25mm的整齐密集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通常少数至15个密集;总苞长4-5mm,被长柔毛;总苞片约3层,披针形,无毛,褐色或深褐色;小花异型,有时在外的头关花序雌性,或雌雄异株;花冠长3-4mm;雄花花冠管状,上部狭漏斗状,有卵圆表尖裂片;雌花花冠细漏斗状,冠毛白色,基部黄色或稍褐色,常稍长于花冠;雄花冠毛稍粗,有锯齿或短毛;雌花冠毛细,有微齿;不育的子房无毛。瘦果无毛或有乳头状突起或短毛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
化学成分

本品含磊波斯菊甙(cosmosiin),及木犀草素-7-β-D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β-D-glucucoside)[1]等。

性味

味苦;性寒

功能主治

清热凉血。主感冒发热;咽喉炎;肾炎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

各家论述

1.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凉血,益肾利水。治急性肾炎,尿血。

2.《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凉血,消炎利尿。治急、慢性肾炎,对消失蛋白尿和血尿有效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老头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凉血。
主治
感冒发热,咽喉炎,肾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相关论述

《新疆中草药》:“清热凉血,消炎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感冒发烧,咽喉肿痛:火绒草15g,青蒿、牛蒡子各9g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》)

2、治急性肾炎,血尿:火绒草15g,车前草、桑白皮、一支蒿各9g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》)

3、治扁桃体炎,咽喉炎:火绒草、紫菀各9g,唇香草3g,马蔺根1.5g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夏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火绒草属黄白火绒草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细,短或长达10厘米,有平卧至多少直立的分枝,被有密集的枯叶鞘,有多数莲座状叶丛和花茎密集成高达15厘米的植丛,或有时花茎单生或与莲座状叶丛簇生。茎直立或斜升,极短或高5-15厘米,稀达20厘米或更高,有时无茎,不分枝,纤细,稀稍粗,稍屈曲、草质,被白色或上部被带黄色长柔毛或茸毛,下部常稍脱毛,常有疏生近等距的叶;节间长1-2厘米,有时上部达3-5厘米;较高的茎有时达15个叶,低矮的茎只有1-2个叶。莲座状与茎部叶同形,常较长,下部渐狭,长达6厘米,常脱毛,有宽长的鞘部;茎基部叶在花期生存;中部叶多少直立或稍开展,舌形,长圆形,或匙形,顶端钝,或线状披针形,顶端稍尖,通常长1-5厘米,宽0.2-0.4厘米,边缘平,向基部稍狭,无柄,下部叶有长鞘,草质,有时褶合,两面被密或疏生的灰白色稀稍绿色的长柔毛,有时毛呈絮状而部分脱毛,有时上部叶被较密的黄或白柔毛。苞叶较少数,较茎上部叶短,常较宽,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,顶端圆形或稍尖,两面被稍黄色密柔毛或茸毛,稀被灰白色疏毛或近无毛,与花序同长或较长2倍,开展成径约15-25毫米的整齐密集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径5-7毫米,通常少数至15个密集,稀1个。总苞长4-5毫米,被疏或密的长柔毛;总苞片约3层,披针形,顶端尖,无毛,褐色或深褐色,露出毛茸之上。小花异型,有时在外的头状花序雌性,或雌雄异株。花冠长3-4毫米;雄花花冠管状,上部三分之二狭漏斗状,有卵圆形尖裂片;雌花花冠细管状。冠毛白色,基部黄色或稍褐色,常较花冠稍长;雄花冠毛稍粗,有锯齿或短毛,上端多少粗厚;雌花冠毛细,有微齿。不育的子房无毛;瘦果无毛或有乳头状突起或短毛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青海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2300-4500m的高山和亚高山湿润或干燥草地、沙地、石砾地或雪线附近的岩石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