铺山燕

铺山燕,中药名。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鸡柏紫藤(ElaeagnusloureiriiChamp.)的根和茎、叶。根及茎叶全年均可采,切片,晒干。生于海拔500-2100m的丘陵或山区。分布于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味酸、涩,性微温。具有止咳平喘、收敛止泻、祛风活血的功效。常用于咳嗽气喘、咯血、胃痛、腹泻、慢性肝炎、风湿痹痛、慢性骨髓炎、急性睾丸炎、疮癣、痔疮肿痛、跌打肿痛等病证。
别名 金锁匙、角罗风、金耳环、红鸡刺藤吊灯笼、胡颓子、灯吊子、吊中子藤
药味 酸、涩
药性 微温
归经 酸、涩,微温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止咳平喘,收敛止泻,祛风活血。
主治 咳嗽气喘,咯血,胃痛,腹泻,慢性肝炎,风湿痹痛,慢性骨髓炎,急性睾丸炎,疮癣,痔疮肿痛,跌打肿痛等病证。
铺山燕
  • 铺山燕
  • 铺山燕
铺山燕
拼音注音
Pū Shān Yàn
别名

金锁匙、角罗风、金耳环、红鸡刺藤吊灯笼、胡颓子、灯吊子、吊中子藤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胡颓子科植物鸡柏紫藤的根和茎、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loureirii Champ.

采收和储藏:根及茎叶全年均可采,切片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100m的丘陵或山区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鸡柏紫藤 常绿灌木,直立或攀援,高2-3m。无刺,幼枝密被锈色鳞片,老枝深黑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褐色,长8-15mm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上面淡绿色或绿色,有凹下斑痕,下面棕红色或褐黄色,密被鳞片。花大,褐色或锈色,外面被鳞片,常数朵簇生于叶腋短小枝上,花被筒钟状,长10-11mm,喉部压扁后宽5-7mm,上部4裂,裂片长5-7mm;雄蕊4,生于喉部,花丝长1.5-1.6mm;花柱细长,无毛。果实椭圆形,黄绿色,被褐色鳞片,长15-22mm。花期10-12月,果期翌年4-5月。

性味

酸;涩;微温

功能主治

止咳平喘;收敛止泻;祛风活血。主咳嗽气喘;咯血;胃痛;腹泻;慢性肝炎;风湿痹痛;慢性骨髓炎;急性睾丸炎;疮癣;痔疮肿痛;跌打肿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根9-18g,茎叶30-6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煎水熏洗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铺山燕

功效作用

功能
止咳平喘,收敛止泻,祛风活血。
主治
咳嗽气喘,咯血,胃痛,腹泻,慢性肝炎,风湿痹痛,慢性骨髓炎,急性睾丸炎,疮癣,痔疮肿痛,跌打肿痛等病证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根9-18g,茎叶30-6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煎水熏洗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根及茎叶全年均可采,切片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鸡柏紫藤。
形态特征
鸡柏紫藤常绿灌木,直立或攀援,高2-3m。无刺,幼枝密被锈色鳞片,老枝深黑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褐色,长8-15mm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上面淡绿色或绿色,有凹下斑痕,下面棕红色或褐黄色,密被鳞片。花大,褐色或锈色,外面被鳞片,常数朵簇生于叶腋短小枝上,花被筒钟状,长10-11mm,喉部压扁后宽5-7mm,上部4裂,裂片长5-7mm;雄蕊4,生于喉部,花丝长1.5-1.6mm;花柱细长,无毛。果实椭圆形,黄绿色,被褐色鳞片,长15-22mm。花期10-12月,果期翌年4-5月。
分布区域
布于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500-2100m的丘陵或山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