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细独脚马骝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马佬含菊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金锁匙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地莲芝(《贵州植药调查》),鹿草(《广东中药》Ⅱ),黄花甘(《广东中药》)。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为玄参科植物独脚金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洗净,晒干。
生于平原和丘陵的草地,常寄生其他植物的根上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福建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一年生草本,高8~15厘米。茎直立,粗糙或被毛,单生或略分枝。上部叶互生,线形;下部叶对生,线形或披针形,叶长约1厘米或更短,很少有齿缺,有时退化为鳞片。穗状花序顶生,花黄色、红色或白色,下部者疏离,上部者较靠近,无柄;苞片通常长于萼;萼管状,5裂,通常有棱10条;花冠管纤弱,长约8毫米,近顶端弯曲,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,上唇较下唇为短;雄蕊4,内藏,花药1室;雌蕊1,花柱细长,顶端棒状。蒴果近球形或长椭圆形,室裂,种子多数。花期7月。果期8~9月。
干燥的全草,全体呈黄褐色或绿褐色,茎细,被灰白色糙毛。叶线形或披针形,多数脱落。中部以上为稀疏的穗状花序,除少数未结果的植株可见干枯的花冠外,其余大部都已脱落。萼管状,蒴果黑褐色,内藏于萼筒中,花柱残存,种子细小,黄棕色。以植株完整、带绿色、无泥砂杂质者为佳。
含氨基酸、有机酸、酚类。
甘淡,平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平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甘淡,平。"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平,微苦。"
④《泉州本草》:"味淡,有微毒。"
清肝,健脾,消食,杀虫。治小儿伤食,疳积,黄肿,夜盲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除小儿黄气,虫积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消疳积黄肿。"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退热解渴,消食。治疳积烦渴。"
④《野生药植图说》:"治肝蛭病。"
⑤《泉州本草》:"杀虫,解毒,清心火。"
⑥《福建中草药》:"健脾消积。"
内服:煎汤,2~5钱。
①治小儿疳积、夜盲:独脚柑三、五钱。和猪肝煮熟服,日服一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②治小儿伤食:独脚金干全草、截叶铁扫帚各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夜盲:独脚金干全草五钱至一两。配家禽家畜肝脏煮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广西尚有一种同属植物大独脚金的全草,功用相同,与本品同等使用。参见"小白花苏"条。
细独脚马骝、马佬含菊、金锁匙、地莲芝、鹿草、疳积草、黄花甘、同肢草、犸骝草、地连枝、消米虫、五疳草、黄花积药草、串金黄
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独脚金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riga asiatica (L)O. Kuntze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生态环境:生于庄稼地和荒草地,寄生于寄主的根深蒂固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独脚金 一年生半寄生草本,高10-30cm。全株被刚毛。茎单1,少分枝。叶下部者对生,上部者互生,叶片线形或狭披针形,长约1cm或更短,有时退化为鳞片。花单朵腋生,或在茎顶端形成穗状花序,下部花疏,上部花紧密,无柄;苞片常长于萼;萼管状,5裂,裂片钻形,具棱10条;花冠黄色、红色或白色,长1-1.5cm,花冠先端急剧弯曲,上唇短2裂,下唇3裂;雄蕊4,内蒙,花室1室;花柱细长,先端棒状。蒴果卵形,包于宿存的萼内。种子多数。花期7月,果期8-9月。
性状鉴别 干燥的全草,全体呈黄褐色或绿褐色,茎细,被灰白色糙毛。叶线形或披针形,多数脱落。中部以上为稀疏的穗状花序,除少数未结果的植株可见干枯的花冠外,其余大部都已脱薄;萼管状。蒴果黑褐色,藏于萼筒中,花柱残存。种子细小,黄棕色。
以植株完整、带绿色、无泥砂杂质者为佳。
全草含木犀草素二甲醚(luteolin-3,4-dimethyl ether),木犀草素7,3,4-三甲醚(luteolin7,3,4-trimethyl ether),刺槐素-7-甲醚(acacetin-7-methyl ether),刺槐素(acacetin),金圣草素(chrysoeriol),和芹菜素(apigenin)[1]。
独脚柑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炭痈杆菌和白喉有显着抑制作用,对乙型链球菌、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和痢杆菌也有定程度的抑制作用[1]。
归肝;脾;胃经
味甘;微苦;性凉
健脾消积;清热杀虫。主小儿伤食;疳积黄肿;夜盲;夏季热;腹泻;肝炎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①治小儿疳积、夜盲:独脚柑三、五钱。和猪肝煮熟服,日服一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②治小儿伤食:独脚金干全草、截叶铁扫帚各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③治夜盲:独脚金干全草五钱至一两。配家禽家畜肝脏煮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除小儿黄气,虫积。
2.《本草求原》:消疳积黄肿。
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退热解渴,消食。治疳积烦渴。
4.《野生药植图说》:治肝蛭病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独脚柑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全草含木犀草素-3′,4′-二甲醚,木犀草素-7,3′,4-三甲醚,刺槐素-7-甲醚,刺槐素,金圣草素,和芹菜素。
独脚柑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炭疽杆菌和白喉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,对乙型链球菌、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1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除小儿黄气,五腑虫积。”
2、《本草求原》:“消疳积黄肿。”
3、《广西中药志》:“退热解渴,消食。治疳积烦渴,食欲不振。”
4、《广东中药》:“解积,去肝火。治小儿疳积消瘦,精神烦躁,夜睡不宁,磨牙咬指,常发热,大小便不调。”
5、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驱虫,消积,退热。用于小儿疳积,夏季热,腹泻,黄疸肝炎。”
6、《贵州草药》:“润肺止咳。治喉痒,咳嗽。”
7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“清心火,解热毒。治小儿疳积,小便赤,大便热燥等症。”
8、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平肝热。治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,咽喉炎,结合膜炎,夜盲症,毒蛇咬伤。”
1、治小儿疳积、夜盲:独脚柑9-15g。和猪肝煮熟服,日服1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2、治小儿伤食:独脚柑干全草、截叶铁扫帚各9-15g。水煎服。
3、治夜盲:独角柑干全草15-30g。配家禽家畜肝脏煮服。(2-3方出自《福建中草药》)
4、治小儿腹泻:独脚金6g,地锦6g。水煎服。
5、治黄疸肝炎:独脚金全草15-30g。水煎服。
6、治夏季热:独脚金全草10-15g。水煎服。(4-6方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)
7、治喉痒、咳嗽:地连枝15g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干燥的全草,全体呈黄褐色或绿褐色,茎细,被灰白色糙毛。叶线形或披针形,多数脱落。中部以上为稀疏的穗状花序,除少数未结果的植株可见干枯的花冠外,其余大部都已脱落;萼管状。蒴果黑褐色,藏于萼筒中,花柱残存。种子细小,黄棕色。
以植株完整、带绿色、无泥砂杂质者为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