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花绿绒蒿

蓝花绿绒蒿,中药名。为罂粟科植物川西绿绒蒿Meconopsishenrici的全草。分布于甘肃东南部至四川西南部。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。常用于胃脘疼痛,痛经,跌打损伤。
别名 黄芙蓉、山莴笋
药味 味苦
药性 微温
归经 味苦,性微温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活血止痛。
主治 胃脘疼痛,痛经,跌打损伤。
蓝花绿绒蒿
  • 蓝花绿绒蒿
  • 蓝花绿绒蒿
  • 蓝花绿绒蒿
  • 蓝花绿绒蒿
  • 蓝花绿绒蒿
  • 蓝花绿绒蒿
蓝花绿绒蒿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蓝花绿绒蒿

来源

罂粟科蓝花绿绒蒿Meconopsis henrici Franch.,以全草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四川。

性味

苦、涩,微温。

功能主治

镇痛调经,活血散瘀。主治胃痛,经痛,跌打损伤。

用法用量

1~2钱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蓝花绿绒蒿

拼音注音
Lán Huā Lǜ Rónɡ Hāo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川西绿绒蒿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conopsis henrici Bur.et Franch.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200-4500m的高山草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东南部至四川西南部。

原形态

川西绿绒蒿 一年生草本。主根短而肥厚,圆锥形,长4-6cm,径约lcm。叶均基生;叶柄线形,长2-6cm;叶片倒披计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,长3-8cm,宽0.5-1.5cm,全缘或波状,稀具疏齿,两面被黄褐色卷曲的硬毛。花1-11朵,单生于基生花葶上;花葶高15-50cm,被黄褐色平展、反曲或卷曲的硬毛;花瓣5-9,深紫蓝色或紫色,卵形或倒卵形,长4-5cm,宽2-3.8cm;花丝上部1/3丝状,下部2/3突然变宽成条形;子房卵球形或近球形,长约0.5cm,密被黄褐色紧贴的硬毛。蒴果椭圆状、长圆形或狭倒卵球形,长约2cm,疏被硬毛。

性味

苦;微温

功能主治

活血止痛。主胃脘疼痛;痛经;跌打损伤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-6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蓝花绿绒蒿

功效作用

功能
活血止痛。
主治
胃脘疼痛,痛经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
相关论述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镇痛调经,活血散瘀。主治胃痛,经痛,跌打损伤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罂粟科植物川西绿绒蒿。
形态特征
一年生草本。主根短而肥厚,圆锥形,长4-6厘米,粗约1厘米。叶全部基生,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,长3-8厘米,宽0.5-1.5厘米,先端钝或圆,基部渐狭而入叶柄,边缘全缘或波状,稀具疏锯齿,两面被黄褐色、卷曲的硬毛;叶柄线形,长2-6厘米。花葶高15-20厘米,被黄褐色平展、反曲或卷曲的硬毛。花1(-11)朵,单生于基生花葶上;花芽宽卵形,长的1厘米,宽约1.5厘米;萼片边缘薄膜质,外面被黄褐色、卷曲的硬毛;花瓣5-9,卵形或倒卵形,长4-5厘米,宽2-3.8厘米,先端圆或钝,深蓝紫色或紫色;花丝上部1/3丝状,下部2/3突然扩大成条形长约1.5厘米,与花瓣同色,花药长约1毫米,橘红色或浅黄色;子房卵珠形或近球形,长约5毫米,密被黄褐色紧贴的硬毛,花柱长约5毫米,柱头长约5毫米,裂片分离或连合成棒状。蒴果椭圆状长圆形或狭倒卵珠形,长约2厘米,疏被硬毛,4-6瓣自顶端微裂。种子镰状长圆形,种皮具纵条纹或浅凹痕。花果期6-9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甘肃东南部至四川西南部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3200-4500m的高山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