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布草

破布草,中药名。为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苏Stachyskouyangensis(Vaniot)Dunn的全草。破布草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具有清热解毒,拔毒止痒之功效。常用于赤、白痢,疮疖,附骨疽,湿疹。
别名 土石蚕、冬虫草、水苏、麻布草、野甘露、折根药、猫猫菜
药味 味淡、微苦
药性
归经 味淡、微苦,性凉。归脾、心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拔毒止痒。
主治 用于赤、白痢,疮疖,附骨疽,湿疹。
破布草
  • 破布草
  • 破布草
破布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破布草

拼音注音
Pò Bù Cǎo
别名

野甘露

来源

唇形科破布草Stachys kouyangensis (Van.)Dunn,以全草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性味

微苦、咸,寒。

功能主治

消炎解毒,排脓。主治疮疖,骨髓炎。

用法用量

鲜草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破布草

拼音注音
Pò Bù Cǎo
别名

土石蚕、冬虫草、水苏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
出处

《云南中草药》

来源

为唇形科植物野甘露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洗净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旷野潮湿草地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。

原形态

野甘露,又各:西南水苏。

直立草本,高25~60厘米。全株密生白色长柔毛。茎直立,四方形,具纵沟。单叶对生,卵状心形,长1.5~4.5厘米,宽1~3.5厘米,叶缘有圆锯齿。花腋生或顶生,2~6朵排列成轮伞花序;花淡紫色,二唇形,下唇较阔。果由4个小坚果组成。

性味

《云南中草药》:"咸微苦,凉。"

功能主治
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消炎解毒,拔脓。治疮疖,骨髓炎,用鲜草捣烂敷患处。"
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根:治肺结核。"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破布草

拼音注音
Pò Bù Cǎo
别名

土石蚕、冬虫草、水苏、麻布草、野甘露、折根药、猫猫菜

英文名
Herb of Kweiyang betony
出处
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苏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achys kouyangensis (Vaniot) Dunn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、空地及潮湿沟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鞋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上升草本。茎高约50cm,基部平卧,多分枝,在棱及节上被刚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约1.5cm,被刚毛;叶片三角状心形,长约3cm,宽约2.5cm,基部心形,两面被刚毛。轮伞花序具5-6花;彼此远离;小苞片条状披针形,常早浇;花萼倒圆锥形,连齿长6mm,外被小刚毛,10脉,齿5,正三角形,先端具刺尖头;花冠浅红色至紫红色,长约1.5cm,花冠筒内具毛环,檐部二唇形,上唇直伸,下唇3裂,中裂片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;花盘杯状,具圆齿。小坚果卵球形,无毛。

归经

归脾;心经

性味

味淡;微苦;性凉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;拔毒止痒。主赤;白痢;疮疖;附骨疽;湿疹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
各家论述

1.《云南中草药》:消炎解毒,拔脓。

2.《云南中草药》: 治疮疖,骨髓炎,用鲜草捣烂敷患处。

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根:治肺结核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破布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拔毒止痒。
主治
用于赤、白痢,疮疖,附骨疽,湿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消炎解毒,拔脓。治疮疖,骨髓炎。”

2、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咸、微苦,凉。”词条图册更多图册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赤白痢疾:破布草9g,小丁香9g,地榆9g,小刺黄连6g,炮姜9g。水煎服。

2、治疮疡:破布草、紫背鹿衔草根、五叶草、苦马菜各适量。加红糖捣烂外包。每日换1次。

3、治湿疹:破布草、桃树叶、核桃树皮、马桑树叶各适量。水煎外洗。(1-3方出自《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本品为皱曲团状,灰绿色,长约50cm;茎枝纤细,四棱形,棱及节上被刚毛。茎、枝上具对生叶,叶片皱褶,破碎,完整者展开后呈三角状心形,长3cm,宽约2.5cm,先端钝,基部心形,边缘具疏圆齿,两面被刚毛。茎枝顶部具由轮伞花序组成的疏松穗状花序,每轮伞花序具5-6花,花萼倒圆锥形,具5齿,齿端具刺尖头;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,长15cm,二唇形,上唇长圆状卵形,直伸,下唇平展轮廓近圆形,三裂。雄蕊4,前对较长,花丝丝状,被微柔毛。小坚果卵形,棕色。气微,味微苦。以体干,枝、叶多而带花序、色黄绿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苏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上升草本。茎高约50cm,基部平卧,多分枝,在棱及节上被刚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约1.5cm,被刚毛;叶片三角状心形,长约3cm,宽约2.5cm,基部心形,两面被刚毛。轮伞花序具5-6花,彼此远离;小苞片条状披针形,常早落;花萼倒圆锥形,连齿长6mm,外被小刚毛,10脉,齿5,正三角形,先端具刺尖头;花冠浅红色至紫红色,长约1.5cm,花冠筒内具毛环,檐部二唇形,上唇直伸,下唇3裂,中裂片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;花盘杯状,具圆齿。小坚果卵球形,无毛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草地、空地及潮湿沟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