宽叶返魂草

宽叶返魂草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麻叶千里光SeneciocannabifoliusLess.的带根全草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等地。具有散瘀,止血,止痛之功效。常用于跌打损伤,瘀血肿痛,外伤出血。
别名 -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散瘀,止血,止痛。
主治 跌打损伤,瘀血肿痛,外伤出血。
宽叶返魂草
  • 宽叶返魂草
  • 宽叶返魂草
宽叶返魂草
拼音注音
Kuān Yè Fǎn Hún Cǎo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麻叶千里光的带根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.

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,洗净,切段,鲜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沟林缘及湿草甸上。

资源分布:生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等地。

原形态

麻叶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有歪斜根状茎。茎直立,直径达10mm,无毛,上部常多分枝。下部叶在药期枯萎;叶部叶较大,叶柄短,基部有2小耳,羽状或近掌状深裂,长10-20cm,宽8-15cm,裂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,渐尖,叶缘有密锯齿,侧裂片2或1对,稀3对,较短,两面无毛或不面沿脉处有微毛;上部叶小,常不裂,条形。头状花序,多数,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;总苞筒状,长5-6mm,外有细条形苞叶;总苞片1层,约9个,条状长圆形,背面有疏毛或无毛;舌状花8-10个,黄色,舌片长圆状条形;筒状花多数。瘦果,圆柱形,有纵沟,长约45mm;冠毛污黄白色,有多数不等长的毛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
化学成分

含氢醌(hydroquinone),对-羟基苯乙酸(p-hydroxyphenylacetic acid),熊果酚甙 (arbutin)。

性味

味苦;性凉

功能主治

散瘀;止血;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瘀血肿痛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捣敷患处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宽叶返魂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散瘀,止血,止痛。
主治
跌打损伤,瘀血肿痛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患处。
药理作用
抑菌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附注
本属植物长白山区可同等入药的尚有返魂草S.cannabifoliusLess.var.davuricus(Herder)Kitag.;毛背返魂草S.cannabifoliusLess.f.pubinervisKitag.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7-8月采收,洗净,切段,鲜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植物麻叶千里光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根状茎草本。茎直立,单生,高1-2米,中空,不分枝,无毛。基生叶和下部茎叶在花期凋萎;中部茎叶具柄,长11-30厘米,宽4-15厘米,长圆状披针形,不分裂或羽状分裂成4-7个裂片,顶端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内弯的尖锯齿,纸质,上面深绿色,无毛,下面淡绿色,具卷曲短柔毛,顶裂片大,长圆状披针形,顶端渐尖;上部叶沿茎上渐小,3裂或不分裂;叶柄短,基部具2耳,叶耳小,圆形或半圆形。头状花序辐射状,多数排列成顶生宽复伞房状花序;花序梗细,长10-20毫米,具2-3线形苞片;苞片长2-3毫米,被疏短柔毛。总苞圆柱状,长5-6毫米,宽2-3毫米,具外层苞片;苞片3-4,线形;总苞片8-10,长圆状披针形,长5毫米,宽1.5毫米,尖,上端被短柔毛,草质,边缘宽干膜质,外面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。舌状花8-10,管部长3毫米,舌片黄色,长约10毫米,宽2-2.5毫米,顶端具3细齿,具4脉;管状花约21,花冠黄色,长8毫米,管部长4毫米,檐部漏斗状;裂片卵状披针形,长1.5毫米,尖,上端具乳头状毛。花药长2.3毫米,基部短略钝戟形;附片卵状披针形;颈部较长而狭,基部膨大;花柱分枝长1.5毫米,顶端截形,具乳头状毛。瘦果圆柱形,长3.5-4毫米,无毛;冠毛长6毫米,禾秆色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沟林缘及湿草甸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