灌木蒲桃

灌木蒲桃,中药名。为桃金娘科植物簇花蒲桃Syzygiumfruticosum(Roxb.)DC.的树皮。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驱蛔之功效。用于蛔虫腹痛。
别名 -
药味 苦、辛
药性
归经 苦、辛,平。归胃、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驱蛔。
主治 用于蛔虫腹痛。
灌木蒲桃
  • 灌木蒲桃
  • 灌木蒲桃
灌木蒲桃
拼音注音
Guàn Mù Pú Táo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桃金娘科植物簇花蒲桃的树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zygium fruticosrm(Roxb.)DC.[Eugenia fruticosa Roxb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疏林或荒地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簇花蒲桃 乔木,高达12m。嫩枝压扁或有槽,干后暗褐色,老枝灰白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1-1.5cm;叶片薄革质,狭椭圆形至椭圆形,长9-13cm,宽3.5-5.5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略圆,上面干后褐色,发亮,多腺点,下面红褐色,多腺点;羽状脉多而密。圆锥花序生于无叶老枝上,长4-7cm;花无梗,5-7朵簇生;萼管倒圆锥形,长2-2.5mm,萼齿不明显;花瓣4,分离,圆形,宽1-1.5mm,雄蕊多数,长1.5-2.5mm;子房下位,花柱与雄蕊等长。果实球形,直径6mm,成熟时红色。种子1颗。花期5月。

性味

味苦;辛;性平

功能主治

驱蛔。主蛔虫腹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5g;或入丸、散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灌木蒲桃

功效作用

功能
驱蛔。
主治
用于蛔虫腹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入丸、散。
相关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树皮驱蛔虫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桃金娘科植物簇花蒲桃。
形态特征
簇花蒲桃又名:鼻虫窝树。乔木,高达12m。嫩枝压扁或有槽,干后暗褐色,老枝灰白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1-1.5cm;叶片薄革质,狭椭圆形至椭圆形,长9-13cm,宽3.5-5.5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略圆,上面干后褐色,发亮,多腺点,下面红褐色,多腺点;羽状脉多而密。圆锥花序生于无叶老枝上,长4-7cm;花无梗,5-7朵簇生;萼管倒圆锥形,长2-2.5mm,萼齿不明显;花瓣4,分离,圆形,宽1-1.5mm,雄蕊多数,长1.5-2.5mm;子房下位,花柱与雄蕊等长。果实球形,直径6mm,成熟时红色。种子1颗。花期5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低海拔疏林或荒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