柃寄生

柃寄生,中药名。为桑寄生科植物栗寄生Korthalsellajaponica(Thunb.)Engl.[ViscumjaponicumThunb.;Pseudixusjaponicus(Thunb.)Hayata]的枝叶。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具有祛风湿,补肝肾,行气活血,止痛的功效。主治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,腰膝酸痛,头晕目眩,跌打损伤。
别名 栗寄生、螃蟹脚、吊兰、胡龙须、方叶子、樟木寄生、油茶寄生、梅子寄生、三稔寄生
药味 味苦、甘
药性 微温
归经 味苦、甘,性微温。归肝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湿,补肝肾,行气活血,止痛。
主治 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,腰膝酸痛,头晕目眩,跌打损伤。
柃寄生
  • 柃寄生
  • 柃寄生
柃寄生
拼音注音
Línɡ Jì Shēnɡ
别名

方叶子、螃蟹脚、吊兰、胡龙须

出处

《湖南药物手册》

来源

为桑寄生科植物柃寄生枝叶。夏、秋间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常寄生于杨桐、柃、女贞等树上。分布湖南、广东等地。

原形态

常绿小灌木,高10~13厘米。茎多节,分枝,绿色,有纵纹,节间扁平。叶细小,鳞片状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着生于节间顶部的两侧,排列成简单、3花的聚伞花序;花黄绿色;雄花被3,雄蕊3,花丝极短,药室2,侧面纵裂;雌花被3裂,子房为花被管包围。浆果椭圆形,长2~4毫米,橙黄色。花期春末夏初。

功能主治

治气痛,打伤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3~1两:或浸酒。

复方

①治气痛:柃寄生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

②治打伤:柃寄生五钱至一两。水煎,兑酒服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柃寄生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湿,补肝肾,行气活血,止痛。
主治
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,腰膝酸痛,头晕目眩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相关论述

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治气痛,打伤。”

《中国中药资源志要》:“祛风除湿,养血安神。用于胃病,跌打损伤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.治气痛:柃寄生3-15g。水煎服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2.治打伤:柃寄生15-30g。水煎,兑酒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间采收,扎成束,晾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桑寄生科植物栗寄生。
形态特征
栗寄生:亚灌木,高5-15cm。小枝扁平,通常对生,节间狭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长7-17mm,宽3-6mm,干后中肋明显。叶退化呈鳞片状,成对合生呈环状。花淡绿色,有具节的毛围绕于基部;雄花花蕾时近球形,长约0.5mm,花梗短,花被片3,三角形,聚药雄蕊扁球形;雌花花蕾时椭圆状,长约0.5mm,花被片3,阔三角形,小柱头乳头状。浆果椭圆形或梨形,长2-3.5mm,直径约1.5mm,淡黄色。花、果期几全年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150-1700(-2500)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,寄生于壳斗科栎属、柯属或山茶科、樟科、桃金娘科、山矾科、木犀科等植物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