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山虎

下山虎,中药名。为苦苣苔科植物广西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austroyunnanensisW.T.Wangvar.guangxiensis(ChunexW.T.Wang)W.T.Wang的全株。分布于广西西部和贵州西南部。具有止咳,止痛之功效。用于咳嗽,坐骨神经痛,关节炎。

别名 入地金牛,双面刺,双面针,红心刺刁根,下山虎,大叶猫枝簕,叶下穿针,两背针,山椒,红倒钩簕,上山虎
药味 苦,辛
药性 有小毒,平
归经 胃经,肝经
分类 活血化瘀药
产地 广西壮族
功能 止咳,止痛。
主治

用于咳嗽,坐骨神经痛,关节炎。

下山虎
  • 下山虎
  • 下山虎
下山虎
拼音注音
Xià Shān Hǔ
别名

小叶石仙桃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物广西芒毛苣苔的全株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echynanathus austroyunna-nensis W. T. Wang var. guangxiensis (Chun ex W. T. Wang) W. T. Wang [A. guanxiensis Chun ex W. T. Wang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000m的石灰岩山林中的树上、石上或悬崖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醅和贵州西南部。

原形态

广西芒毛苣苔 攀援小灌木。茎长约1m,无毛,不分枝或有少数短分枝。叶对生,无毛;叶片薄革质或坚纸质,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2.2-5cm,宽1.4-2.4cm,先端急尖或微钝,基部宽楔形或楔状圆形,全缘。花1-2朵簇生于腋生和短枝上;花萼5裂;花冠2唇形,长2-2.3cm;花萼和花冠外面无毛或近无毛;能育雄蕊4,着生于花冠筒上部,稍伸出;雌蕊子房线形,柱头近球形。蒴果近线形。花期10月。

功能主治

止咳;止痛。主咳嗽;坐骨神经痛;关节炎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下山虎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止咳,止痛。

主治

用于咳嗽,坐骨神经痛,关节炎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注意事项

对本品过敏的者禁止使用。

相关论述

《贵州民间草药》:“治风湿关节疼痛,跌打损伤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凉风感冒咳嗽:广西芒毛苣苔20g,防风10g,杏仁12g。水煎服。

2、治阴虚性坐骨神经痛:广西芒毛苣苔30g,地龙10g,桑寄生、牛膝各40g。水煎分3次空腹微温服。

3、治阴虚性慢性肝炎:广西芒毛苣苔30g,广金钱草、地耳草各60g。水煎汤煲猪骨分3次微温服。(1-3方出自《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全年均可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苦苣苔科植物广西芒毛苣苔。

形态特征

攀援小灌木。茎长约1米,无毛,不分枝或有少数分枝。叶对生,无毛;叶片薄革质或坚纸质,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4-7.2厘米,宽2.2-3.9厘米,顶端急尖或微钝,基部宽楔形或楔状圆形,边缘全缘,侧脉每侧4-5条,稍明显;叶柄粗,长3-6毫米。花1-2朵簇生于腋生的短枝上;花梗长4-8毫米,疏被短柔毛。花萼长4-5毫米,5裂近基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,宽1.1-1.2毫米,顶端钝,外面被短柔毛,内面无毛。花冠红色,长2.4-2.7厘米,外面有短柔毛,内面无毛;筒细筒状,长约2厘米,口部直径5毫米;上唇长约5毫米,2裂近基部,裂片狭卵形,下唇长约7毫米,3深裂,裂片宽卵形,长约2.5毫米。雄蕊稍伸出,花丝着生于筒上部,距花冠基部1.5-1.7厘米处,上部被短柔毛,花药长圆形,长1.2-1.5毫米,无毛。花盘环状,高约0.6毫米,浅裂。雌蕊稍伸出,长3.2厘米,子房线形,长2.2厘米,无毛,花柱疏被短柔毛,柱头近球形。蒴果近线形,长18.5-26厘米,无毛。种子狭长圆形,长约0.8毫米,每端各有1根毛,毛长12-15毫米。花期10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广西西部和贵州西南部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400-1000m的石灰岩石山林中的树上、石上或悬崖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