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地红

顺地红,中药名。为葡萄科植物川鄂爬山虎Parthenocissushenryana(Hemsl.)DielsetGilg的根。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湖北等地。具有破血散瘀,消肿解毒之功效。用于痛经,闭经,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,疮毒。
别名 -
药味 -
药性 -
归经 -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破血散瘀,消肿解毒。
主治 用于痛经,闭经,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,疮毒。
顺地红
  • 顺地红
  • 顺地红
顺地红
拼音注音
Shùn Dì Hónɡ
别名

猪蹄甲子(陕西)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川鄂爬山虎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rthenocissus henryana(Hemsl.)Diels et Gilg[Vitis henryana Hemsl.]

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挖取根部,除去细根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m左右的山坡路旁、石壁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湖北等地。

原形态

川鄂爬山虎 木质藤本。小枝四棱形,幼时常为红色,无毛或有柔毛。卷须多分枝,与叶对生,末端有吸盘。叶为掌状复叶,总叶柄长4-5cm,常为紫红色;小叶5,倒卵形或椭圆形;中央小叶长5-8cm,宽2-3cm,先端急尖,有时尖头钝,基部楔形;两侧小叶较小,外侧小叶长约2cm,宽约1.2cm,稍偏斜,均有小叶柄,上面绿色,下面常为红紫色,在向阳处两面均为绿色,边缘上部有4-6齿。花两性,聚伞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,长2-10cm;花绿色,花梗基部有小苞片;花萼盘状,全缘;花瓣5;雄蕊5,长约2mm,与花瓣对生;子房圆锥状,花盘不明显,浆果球形,直径6-8mm,熟时紫黑色。种子2-4颗。花期6-7月,果期7-10月。

功能主治

破血散瘀;消肿解毒。主痛经;闭经;跌打损伤;风湿骨痛;疮毒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顺地红

功效作用

功能
破血散瘀,消肿解毒。
主治
用于痛经,闭经,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,疮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、冬季挖取根部,除去细根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葡萄科植物川鄂爬山虎。
形态特征
川鄂爬山虎又名:红叶爬山虎,花叶地锦,花叶爬山虎。木质藤本。小枝显著四棱形,无毛。卷须总状4-7分枝,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,卷须顶端嫩时膨大呈块状,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状。叶为掌状5小叶,小叶倒卵形、倒卵长圆形或宽倒卵披针形,长3-10厘米,宽1.5-5厘米,最宽处在上部,顶端急尖、渐尖或圆钝,基部楔形,边缘上半部有2-5(6)个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浅绿色,两面均无毛或嫩时微被稀疏短柔毛,侧脉3-6(7)对,网脉上面不明显,下面微突出;叶柄长2.5-8厘米,小叶柄长0.3-1.5厘米,无毛。圆锥状多歧聚伞花序主轴明显,假顶生,花序内常有退化较小的单叶;花序梗长1.5-9厘米,无毛;花梗长0.5-1.5毫米,无毛;花蕾椭圆形或近球形,高1-2.2毫米,顶端圆形;萼碟形,边缘全缘,无毛;花瓣5,长椭圆形,高0.8-2毫米,无毛;雄蕊5,花丝长约0.7-0.9毫米,花药长椭圆形,长约0.9-1.1毫米;花盘不明显;子房卵状椭圆形,花柱基部略比子房顶端小或界限极不明显,柱头不显著或微扩大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0.8-1厘米,有种子1-3颗;种子倒卵形,顶端圆形,基部有短喙,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椭圆形,腹部中棱脊突出,两侧洼穴呈沟状,从种子基部向上达种子顶端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湖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700m左右的山坡路旁、石壁或灌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