猬脑

猬脑,中药名。为猬科猬属动物刺猬ErinaceuseuropaeusLinnaeus,大耳猬属动物达乌尔猬HemiechinusdauricusSundevall或大耳猬HemiechinusauritusGmelin的脑髓。动物刺猬,分布于我国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;动物达乌尔猬,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山西、陕西、宁夏等地。动物大耳猬,分布于我国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具有消肿化脓之功效。主治狼痿。
别名 -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平。入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消肿化脓。
主治 狼痿。
猬脑
  • 猬脑
  • 猬脑
猬脑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猬脑

拼音注音
Wèi Nǎo
出处

《纲目》

来源

为刺猬科动物刺猬短刺猬

原形态

动物形态详"刺猬皮"条。

化学成分

刺猬脑的一般化学成分,参考其他动物的脑的组成。特殊成分,含去甲肾上腺素,含率为每克0.62±0.02微克,冬眠时(体温3~8℃)为0.43±0.04微克。在脑干,每克为1.38±0.08微克,冬眠时为0.87±0.03微克。在大脑半球,顺次为0.30及0.28微克。在总儿茶酚胺中,肾上腺素占2.8%(活泼时,2.6%(冬眠时)。

功能主治

《纲目》:"治狼瘘。"

复方

治狼瘘发于颈耳,疼痛出脓水:空青半两(炙过细研),猬脑半两,猬肝一具(微炙),芎藭半两,独活三分,黄芩半两,干姜一分(炮,锉),当归半两(微锉,炒),斑猫一分,炙鳖甲三分,川椒五十粒,怀香子一分,白矾一两(烧灰)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食前温酒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空青散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猬脑

拼音注音
Wèi Nǎo
英文名
Hedgehog brains
出处
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刺猬科动物刺猬、达乌尔猬或大耳猬的脑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.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.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

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捕杀后,取出脑髓,鲜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1.栖息于山地森林、平地草原、开垦地及荒地、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但以平原丘陵、灌木丛中为多。

2.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。

3.栖息于农田、庄园,砾石荒漠也能见到。

资源分布:1.广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2.分布于东北及山西、陕西、宁夏等地。

3.分布于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
原形态

1.刺猬,体形肥短,体长16-27cm,体重400-900g。头守而吻尖、眼小,耳短,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。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,刺粗而硬,四肢短小,爪较发达,尾短。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。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,大致可分为:一为纯白色,为数较少。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,中间棕色或黑褐色,尖端又为白色,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。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。四足浅褐色,尾上也覆有白毛。

2.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,体长17.5-25cm。耳较长,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。刺短而细,棕褐色与白色相间,无纯白色尖刺。体背为浅棕褐色,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。

3.大耳猬,体形较小,体长17-23cm。吻部甚尖,耳大,耳长为37-50mm,耳尖钝圆,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。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,由头部耳后方开始,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。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,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。尾极短为棕褐色。为荒漠、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。

化学成分

刺猬脑含:肾上腺素(adrenaline),其含量占总儿茶酚胺(catechol amines)的2.8%(活动时)和2.6%(冬眠时);去甲肾上腺素(noradrenaline),其含量为0.62+/-0.02μg/g(活动时)和0.43+/-0.04μg/g(冬眠时);4-(-2氨基乙基)-焦儿茶酚[4-(2-aminoethyl)-pyrocatechol],其含量为0.47+/-0.13μg/g(活动时)和0.53+/-0.10μg/g(冬眠时)。

脑干(brainstem)含去甲肾上腺素,其含量为1.38+/-0.08μg/g(活动时)和0.87+/-0.03μg/g(冬眠时)。

大脑半表演(cerbral hemispheres)含去甲肾上腺素,。其含量为0.30μg/g(活动时)和0.28μg/g(冬眠时)。

归经

肝经

性味

甘;平

功能主治

消肿化脓。主狼瘘

用法用量

内服:研末,适量

复方

治狼瘘发于颈耳,疼痛出脓水: 空青半两(炙过细研),猬脑半两,猬肝一具(微炙),芎半两,独活三分,黄芩半两,干姜一分(炮,锉),当归半两(微锉,炒),斑猫一分,炙鳖甲三分,川椒五十粒,怀香子一分,白矾一两(烧灰)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食前温酒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空青散)

各家论述

《纲目》:治狼瘘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猬脑

功效作用

功能
消肿化脓。
主治
狼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适量。
相关论述
《纲目》:“主治狼痿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治狼瘘发于颈耳,疼痛出脓水,空青半两(炙过细研),猬脑半两,猬肝一具(微炙),川芎半两,独活三分,黄芩半两,干姜一分(炮,锉),当归半两(微锉,炒),斑猫一分,炙鳖甲三分,川椒五十粒,怀香子一分,白矾一两(烘灰)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食前温酒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四季均可捕捉,捕杀后,取出脑髓,鲜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猬科猬属动物刺猬,大耳猬属动物达乌尔猬或大耳猬。
形态特征
1、刺猬,别名猬、毛刺《尔雅》,白刺猬《杨氏家藏方》,猬鼠《纲目》,偷瓜蜮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,刺鼠《随息居饮食谱》,偷瓜獾、刺血儿《中药大辞典》。体形肥短,体长16-27cm,体重400-900g。头宽而吻尖、眼小,耳短,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。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,刺粗而硬,四肢短小,爪较发达,尾短。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。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,大致可分为:一为纯白色,为数较少。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,中间棕色或黑褐色,尖端又为白色,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。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。四足浅褐色,尾上也覆有白毛。2、达乌尔刺猬,体形较刺猬略小,体长17.5-25cm。耳较长,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。刺短而细,棕褐色与白色相间,无纯白色尖刺。体背为浅棕褐色,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。3、大耳猬,体形较小,体长17-23cm。吻部甚尖,耳大,耳长为37-50mm,耳尖钝圆,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。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,由头部耳后方开始,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。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,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。尾极短为棕褐色。为荒漠、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。
分布区域
1、刺猬,分布于我国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2、达乌尔猬,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山西、陕西、宁夏等地。3、大耳猬,分布于我国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生长环境
1、刺猬,栖息于山地森林、平地草原、开垦地及荒地、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,但以平原丘陵、灌木丛中为多。2、达乌尔猬,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。3、大耳猬,栖息于农田、庄园,砾石荒漠也能见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