枪刀菜根

枪刀菜根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日本毛连菜PicrishieracioidesL.subsp.japonicaKrylov的根或全草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具有泻火解毒,祛瘀止痛,利尿消肿之功效。常用于无名肿毒发高烧,跌打损伤,腹部胀满。
别名 -
药味 味辛
药性
归经 味辛,性凉。归心、肝、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泻火解毒,祛瘀止痛,利尿消肿。
主治 用于无名肿毒发高烧,跌打损伤,腹部胀满。
枪刀菜根
  • 枪刀菜根
  • 枪刀菜根
枪刀菜根
拼音注音
Qiānɡ Dāo Cài Gēn
出处

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

来源

为菊科植物毛连菜全草

生境分布

分布华北、华东、中南各地。

原形态

毛连菜,又名:羊下巴、牛踏鼻、毛柴胡、毛牛耳大黄。

二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,全体具刚毛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基部略带紫色。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倒披针形,长6~12厘米;宽1.5~2.5厘米,先端圆钝,边缘疏生尖锐锯齿,基部渐窄成柄;茎中部叶披针形,无柄,茎上部叶线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,有长梗,排列成伞房状,径2~2.5厘米;总苞钟形,绿色;外层苞片较内层为短,线状披针形,长8~12毫米,背面有刚毛或短毛;全部舌状花,黄色;花冠顶端平截,具5齿;雄蕊5,花药基部箭形;花柱裂片细长。瘦果,狭纺锤形,棕红色,有纵棱及横行皱纹,顶端具短嘴,冠毛灰白色。花期7~9月。

性味

《贵州草药》:"全草:味辛,性凉。"

功能主治

①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"根:利小便,治腹部胀满。"

②《贵州草药》:"全草:泻火,解毒,祛瘀止痛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
复方

①治跌打损伤:毛柴胡根一两。煨酒服;并取渣外搽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②治无名肿毒发高烧:毛柴胡全草五钱,大鹅儿肠根三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枪刀菜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泻火解毒,祛瘀止痛,利尿消肿。
主治
用于无名肿毒发高烧,跌打损伤,腹部胀满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“根:利小便,治腹部胀满。”

2、《贵州草药》:“全草:泻火,解毒,祛瘀止痛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跌打损伤:毛柴胡根一两。煨酒服;并取渣外搽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2、治无名肿毒发高烧:毛柴胡全草五钱,大鹅儿肠根三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附注
据《苏联植物志》第29卷第222页上记载,在我国东北地区还有一变种,与原变种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总苞绿色,舌状小花的管部有腺毛。但我们没有见到这种变异式样的标本。暂作存疑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季菜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夏季花开时采收全草或花序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植物日本毛连菜。
形态特征
日本毛连菜:又名羊下巴、牛踏鼻、毛柴胡、毛牛耳大黄。多年生草本,高30-120厘米。根垂直直伸,有少数侧根。茎直立,有纵沟纹,基部有时稍带紫红色,上部伞房状或伞房圆锥状分枝,全部茎枝被稠密或稀疏的钩状的硬毛,硬毛黑色或黑绿色。基生叶花期枯萎,脱落;下部茎叶倒披针形、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,长12-20厘米,宽1-3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或渐尖,基部渐狭成有翼的长或短柄,边缘有细尖齿或钝齿或边缘浅波状,两面被分叉的钩状硬毛;中部叶披针,无柄,基部稍抱茎,两面被分叉的钩状硬毛;上部茎叶渐小,线状披针形,具有与中下部茎叶相同的毛被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,有线形苞叶。总苞圆柱状钟形,总苞片3层,黑绿色,外层线形,长2.5-5毫米,宽不足1毫米,先端渐尖,内层长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0-12毫米,宽约1.6毫米,先端渐尖,边缘宽膜质,全部总苞片外面被黑色或近黑色的硬毛。舌状小花黄色,舌片基部被稀疏的短柔毛。瘦果椭圆状,长3-5毫米,棕褐色,有高起的纵肋,肋上及肋间有横皱纹。冠毛污白色,外层极短,糙毛状,内层长,羽毛状,长7毫米。花果期6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650-3650米山坡草地、林缘林下、灌丛中或生林间荒地或田边、河边、沟边或高山草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