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茶

五月茶,中药名。为大戟科五月茶属植物五月茶Antidesmabunius(Linn.)Spreng.的根、叶或果。植物五月茶,分布于我国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等地。具有健脾生津,活血解毒之功效。主治食少泄泻,津伤口渴,跌打损伤,痈肿疮毒。

别名 五味叶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五味菜(《岭南采药录》),酸味树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
药味 味酸
药性
归经 味酸,性平。入肺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健脾生津,活血解毒。
主治

食少泄泻,津伤口渴,跌打损伤,痈肿疮毒。

五月茶
  • 五月茶
  • 五月茶
  • 五月茶
五月茶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五月茶

拼音注音
Wǔ Yuè Chá
别名

五味叶、酸味树

来源

大戟科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 (L.)Spreng.,以根、叶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南部各省区。

性味

酸,温。

功能主治

收敛,止泻,止咳,生津,行气活血。主治津液缺乏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。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五月茶

拼音注音
Wǔ Yuè Chá
别名

五味叶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五味菜(《岭南采药录》),酸味树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
出处

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

来源

为大戟科植物五月茶根、叶、果。根、叶全年可采;果夏秋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疏林或密林中。分布广东至云南各地。

原形态

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10米。树皮灰褐色,幼枝有明显的皮孔。叶革质,有光泽,倒卵状长圆形,长7~14厘米,两面均无毛;侧脉7~11对;叶柄长6~8毫米,略被柔毛.花小,单生,无花瓣,雌雄异株;雄花序为顶生或侧生的穗状花序,具少数分枝,长6~12厘米;萼4浅裂;雄蕊3;雌花序总状,长5~12厘米,生于分枝顶部;花萼绿色,浅杯状:子房1室,花柱3。核果近球形,径约8毫米,红色。干后略扁,具皱纹。花果期夏、秋。

性味

酸,平。

①《生草药性备娈》:"味酸,性平。"

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味酸,性温。"

功能主治

生津止渴,活血,解毒。治咳嗽口渴,跌打损伤,疮毒。
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止咳,止渴。洗疮亦可。"

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收敛,止泻,止渴生津,行气活血。治津液少,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。"
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叶:解毒,治恶性梅毒。"

④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"叶:治小儿头疮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煎水洗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五月茶

拼音注音
Wǔ Yuè Chá
别名

五味叶、五味菜、酸味树。

英文名
root or leaf of Bignay chinalaurel
出处

出自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五月茶的根、叶或果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tidesma buniums (L.)Spr.[Stilago bunius L.]

采收和储藏:根、叶,全年均可采;果,夏、秋季采收。采后洗净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五月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4-10m。树皮灰褐色,幼枝具明显的皮孔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3-10mm,略被柔毛;托叶线形,早落;叶片革质,有光泽,倒卵状长圆形,长6-16cm,宽2-7cm,先端圆形或渐尖,具短尖头,基部渐狭,全缘,两面均无毛,侧脉7-11对,在背面稍凸起。花小,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为顶生或侧生的穗状花序,长6-12cm,具少数分枝;雄花花萼杯状,3-4浅裂,内被长柔毛;雄蕊3-4,花盘生于雄蕊之外,不规则分裂或全缘;退化雌蕊棒状;雌花序为总状花序,长5-12cm,生于分枝的顶部;雌花花盘林状,有3-4短裂片,具缘毛;子房无毛,长约为花萼的2倍,花柱3,顶生。核果近球形,深红色,直径约8mm。花期3-4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叶矩圆形至倒披针状矩圆形,长6-16cm,宽2-6cm,革质,淡棕绿色,两面无毛,有光泽;侧脉7-11对。气微,味涩。核果近球形,深红色,干后呈棕红色或紫红色,长5-6mm,直径约7mm。气微;味苦涩。

化学成分

叶、茎中均含有无羁萜(friedelin),茎中还含三萜类达玛-20,24-二烯-3β醇(dammara-20,24-dien-3β-ol)。全草含多种维生素如硫胺素(thiamine),核黄素(riboflavine),烟酸(nicotinic acid)等。

归经

肺;肾经

性味

酸;平

功能主治

健脾;生津;活血;解毒。主食少泄泻;津伤口渴;跌打损伤;痈肿疮毒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各家论述
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止咳,止渴。洗疮亦可。

2.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收敛,止泻,止渴生津,行气活血。治津液少,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。

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叶:解毒,治恶性梅毒。

4.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叶:治小儿头疮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五月茶

功效作用

功能

健脾生津,活血解毒。

主治

食少泄泻,津伤口渴,跌打损伤,痈肿疮毒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~30g。

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注意事项

孕妇及邪气未尽者慎服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味酸,性平。”“止咳,止泻,解毒。洗疮亦可。”

2、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“味酸、性温。”“收敛、止泻生津,行气活血。治津液少,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疮毒,叶适量,煎水洗。(《450种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4》)

2、治咳嗽、口渴,根30g,煎服。(《450种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4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全年均可采根、叶;7~9月采收果实,晒干。

保存方法

置干燥处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叶矩圆形至倒披针状矩圆形,长6~16㎝,宽2~6㎝,革质,淡棕绿色,两面无毛,有光泽;侧脉7~11对。气微,味涩。核果近球形,深红色,干后呈棕红色或紫红色。长5~6㎜,直径约7㎜。气微,味苦涩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大戟科五月茶属植物五月茶。

形态特征

为乔木,高达10米;小枝有明显皮孔;除叶背中脉、叶柄、花萼两面和退化雌蕊被短柔毛或柔毛外,其余均无毛。叶片纸质,长椭圆形、倒卵形或长倒卵形,长8~23厘米,宽3~10厘米,顶端急尖至圆,有短尖头,基部宽楔形或楔形,叶面深绿色,常有光泽,叶背绿色;侧脉每边7~11条,在叶面扁平,干后凸起,在叶背稍凸起;叶柄长3~10毫米;托叶线形,早落。雄花序为顶生的穗状花序,长6~17厘米;雄花:花萼杯状,顶端3~4分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;雄蕊3~4,长2.5毫米,着生于花盘内面;花盘杯状,全缘或不规则分裂;退化雌蕊棒状;雌花序为顶生的总状花序,长5~18厘米,雌花:花萼和花盘与雄花的相同;雌蕊稍长于萼片,子房宽卵圆形,花柱顶生,柱头短而宽,顶端微凹缺。核果近球形或椭圆形,长8~10毫米,直径8毫米,成熟时红色;果梗长约4毫米。染色体基数x=13。花期3~5月,果期6~11月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200~1500米山地疏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