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照飘拂草

日照飘拂草,中药名。为莎草科植物日照飘拂草Fimbristylismiliacea(L.)Vahl.的全草。我国除东北、西北地区外均有分布。具有清热利尿之功效。常用于暑热少尿,尿赤。

别名 筅帚草、鹅草
药味 味甘、淡
药性
归经 味甘、淡,性凉。归膀胱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利尿。
主治

用于暑热少尿,尿赤。

日照飘拂草
  • 日照飘拂草
  • 日照飘拂草
日照飘拂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日照飘拂草

拼音注音
Rì Zhào Piāo Fú Cǎo
别名

眉毛草、地毛、牛毛草、田岸毛、牛毛毡、水虱草

来源

莎草科日照飘拂草Fimbristylis miliacea (L.)Vahl,以全草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北方地区,江苏、浙江向南至华南、西南。

性味

甘、淡,平。

功能主治

祛痰定喘,活血消肿。主治暑热,支气管炎,跌打损伤,小便不利,胃肠炎。

用法用量

1两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日照飘拂草

拼音注音
Rì Zhào Piāo Fú Cǎo
别名

筅帚草、鹅草

出处
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
来源

为莎草科植物日照飘拂草全草。夏、秋采全草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潮湿沼泽地区和水稻田中。我国除东北、西北地区外均有分布。

原形态

一年生草本,无根状茎。秆丛生,高10~60厘米,扁四棱形,具纵槽,基部包着1~3个无叶片的鞘。叶长于或短于秆,侧扁,剑状,先端刚毛状;鞘侧扁,背面呈龙骨状,边缘膜质,锈色,鞘口斜裂,无叶舌;苞片2~4枚,刚毛状,基部较宽。聚伞花序复出或多次复出;辐射枝3~6个;小穗单生于辐射枝顶端,球形;鳞片膜质,卵形,栗色,具白色狭边,背面龙骨突起,具有3条脉;雄蕊2;花柱三棱形,基部稍膨大,柱头3。小坚果倒卵状,麦秆黄色,具疣状突起和横裂圆形网纹。

性味

性凉,味甘淡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利尿,解毒消肿。治暑热少尿、尿赤,胃肠炎,小腿劳伤肿痛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鲜品1~2两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

治小腿劳伤肿痛;日照飘拂草、樟树皮、桃树嫩梢,加酒糟捣烂外敷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日照飘拂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热利尿。

主治

用于暑热少尿,尿赤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鲜品30-60g。外用:捣敷。

注意事项

脾胃虚寒者不宜用。

相关论述
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“清热利尿,解毒消肿。治暑热少尿、尿赤、胃肠炎、小腿劳伤肿痛。”“治小腿劳伤肿痛:日照飘拂草、樟树皮、桃树嫩稍,加酒糟捣烂外敷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小腿劳伤肿痛:日照飘拂草、樟树皮、桃树嫩稍,加酒糟捣烂外敷。(《中药大辞典》)

2、治暑热、少尿、尿赤:鲜全草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

3、治胃肠炎:全草二两,水煎服。(2-3方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夏、秋季采全草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莎草科植物日照飘拂草。

形态特征

日照飘拂草一年生草本,无根状茎。秆丛生,高10-60cm。扁四棱形,有纵槽,基部包着1-3个无叶片的鞘。叶长于或短于秆,侧扁,剑状,先端刚毛状;鞘侧扁,背面呈龙骨状,边缘膜质,锈色,鞘口斜裂,无叶舌;苞片2-4枚,刚毛状,基部较宽。聚伞花序复出或多枝复出;辐射枝3-6个;小穗单生于辐射枝顶端,球形;鳞片膜质,卵形,粟色,具白色狭边,背面龙骨突起,具有3条脉;雄蕊2;花柱三棱形,基部稍膨大,柱头3。小坚果倒卵形,麦杆黄色,具疣状突起和横裂圆形网纹。

分布区域

我国除东北、西北地区外均有分布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潮湿沼泽地区和水稻田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