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扁线、捆仙绳。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的根及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omecon chionantha Hance
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,晒干或鲜用。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2200m的山谷、溪边、林下阴湿肥沃地,常成片生长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血水草 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植株具红橙色汁液。根和根茎匍匐,黄色。茎紫绿色,有光泽。叶基生;叶柄细长,长10-30cm,基部具窄鞘;叶片卵圆状心形或圆心形,长5-26cm,宽5-20cm,先端急尖,基部耳垂状,长2-9cm,表面绿色,背面灰绿色,有白粉,掌状脉5-7条,细脉网状,明显,边缘呈波状。花季灰绿色而略带紫红色,高20-40cm,有花3-5朵,排列成伞房状聚伞花序;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,长0.2-lcm,先端渐尖;花萼2,盔状,长0.5-1.5cm,无毛,先端渐尖,基部合生,早落;花瓣4,白色,倒卵形,长1-2.5cm,宽0.7-1.8cm;雄蕊多数,花丝长0.5-0.7cm,花药长圆形,长约0.3cm,黄色;子房卵形或窄卵形,长0.5-1cm,无毛,花柱长0.3-0.5cm,柱头2裂。蒴果长椭圆形,长约2cm,直径约0.5cm,先端稍细小。花期3-6月,果期5-7月。
1.性状鉴别 根茎细圆柱形,弯曲或扭曲,长可至50cm,直径1.5-5mm。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,平滑,有细纵纹,节间长2-5cm,节上着生纤细的须状根。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不平坦,皮部红棕色,中柱淡棕色,有棕色小点(维管束)。气微,味微苦。
2.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扁小,有的可见单细胞毛。皮层宽广。外韧型维管束数个,排列成环状。韧皮部外侧有新月形纤维束。束内形成层隐约可见。木质部有十至数十个导管。髓较大。髓射线宽。本品皮层及髓部散有乳汁管,直径40-90μm,有时可见黄色或白色油滴状分泌物。
根茎含血根碱(sanguinarine),白屈菜红碱(chelerythrine)。
苦;辛;凉;有小毒
清热解毒;散瘀止痛。主风热目赤肿痛;咽喉疼痛;尿路感染;疮疡疖肿;毒蛇咬伤;产后小腹瘀痛;跌打损伤及湿疹;疥癣等
内服:煎汤,5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研末调敷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血水草根
1、抗菌抑菌作用。
2、镇痛镇静作用。
3、毒性:肝毒性。
1、《湖北中草药志》:“清热解毒,散瘀消肿。用于眼结膜炎,尿路感染,产后小腹痛,全身瘙痒,骨折,毒蛇咬伤,脓疱疮,热疖,小儿湿疹,癣疮等症。”
2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版:“用于肝热目赤,跌打损伤,腰痛。”
3、《中国民族药志》:“治咽喉肿痛,下肢溃疡,腹痛腹泻,出血等症。”
1、治咽喉肿痛:血水草根5g,山豆根10g。煎服。(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
2、治下肢溃疡:用1%高锰酸钾液洗净伤口,取血水草根适量,捣烂外敷或干粉撒布伤口。(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