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壁莲

石壁莲,中药名。为水龙骨科植物掌叶线蕨Colysisdigitata(Baker)Ching的叶。分布于海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具有活血散瘀,解毒止痛,利尿通淋之功效。用于跌打损伤,风湿疼痛,毒蛇咬伤,热淋,石淋。
别名 一包针、五指草、石上莲、野鸡脚
药味 味微苦
药性
归经 味微苦,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活血散瘀,解毒止痛,利尿通淋。
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,风湿疼痛,毒蛇咬伤,热淋,石淋。
石壁莲
  • 石壁莲
  • 石壁莲
石壁莲
拼音注音
Shí Bì Lián
别名

一包针、五指草、石上莲、野鸡脚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掌叶线蕨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ysis digitata(Bak.)Ching[Gymnogramme digitata Bak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700m的林下或山谷溪边潮湿地或岩石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
原形态
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密被黑褐色有光泽的披针形鳞片,长渐尖头,基部盾状着生,边缘有疏小齿,叶远生,近二型;营养叶与孢子叶同形,但叶柄较短而有翅,裂片较宽;营养叶的叶柄长20-30cm,圆柱形,淡禾秆色,基部有关节并被鳞片;叶片通常为掌状深裂,有时为2-3裂或单叶,长与宽各10-18cm,基部截形或多少下延;裂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略变狭,长10-16cm,宽1.5-3cm,边缘呈浅波状;侧脉斜向上,每对侧脉之间有2行伸长的网眼,偶有单一的钩状内藏小脉。孢子囊群线形,沿侧脉斜出,每侧脉之间有1条;无囊群盖。

性味

微苦;凉

功能主治

活血散瘀;解毒止痛;利尿通淋。主跌打损伤;风湿疼痛;毒蛇咬伤;热淋;石淋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石壁莲

功效作用

功能
活血散瘀,解毒止痛,利尿通淋。
主治
用于跌打损伤,风湿疼痛,毒蛇咬伤,热淋,石淋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相关论述
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:“活血祛瘀,治跌打损伤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跌打损伤:掌叶线蕨15-30g。煎服,并用适量外敷。(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)

2、治风湿骨痛:掌叶线蕨、小毛蒟、虾钳草各15g。水煎服。

3、治毒蛇咬伤肿痛:掌叶线蕨、瓜子金、七叶一枝花各30g,水煎服,渣捣烂外敷。

4、治小便不利,腹泻:掌叶线蕨、番石榴叶各30g。水煎服。

5、治尿路结石:掌叶线蕨、广金钱草各30g,砂牛虫(炒干)30只。水煎,空腹服。

6、治妇女不孕症:鲜掌叶线蕨30g,煮鸡蛋吃,月经后服。(2-6方出自《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水龙骨科植物掌叶线蕨。
形态特征
植株高30-50厘米。根状茎长而横走,粗3-5毫米,暗褐色,密生鳞片,只具星散的厚壁组织,根密生;鳞片披针形,长3.73(1.5-6.6)毫米,宽0.9(0.2-1.7)毫米,长宽比4.14(2.93-5.75),顶端长渐尖而呈纤毛状,基部近圆形或近心脏形而有浅耳,盾状着生,边缘有小疏齿,黑褐色,有虹色光泽。叶远生,相距1-3厘米,近二型;叶柄长20-30厘米,圆柱形,粗1.5-2.5毫米,淡禾秆色,上面有狭沟,基部有关节并被鳞片;叶片通常为掌状深裂,有时为2-3裂或单叶,长与宽约10-18厘米,基部截形或很少短下延;裂片3-5片,披针形,长10-16厘米,宽1.5-3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稍狭,边缘有软骨质的边,全缘而呈浅波状,缺刻一般呈弧形;侧脉纤细而略可见,相距3-5毫米,斜向上,曲折,在每对侧脉间有两行伸长的网眼,内藏小脉短促,通常单一而呈钩状,一般指向主脉;叶纸质,淡绿色,干后绿褐色;不育叶与能育叶同形,但叶柄较短而有翅,裂片略较阔。孢子囊群线形,斜向上,平行,相距约3毫米,在每对侧脉间各排列成一行,从近主脉处几达叶缘。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,赤道面观为肾形。大小为(22.5-47.5)31微米x41(32.5-52.5)微米。单裂缝,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15-1/3。周壁表面具球形颗粒和明显的缺刻状刺。刺表面有粗糙的颗粒状物质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海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100-1700m的林下或山谷溪边潮湿地或岩石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