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螵蛸,中药名。为螳螂科大刀螂属动物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 Saussure、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(Thurlberg)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(Servi11e)的卵鞘。具有固精缩尿,补肾助阳的功效。主治遗精滑精,遗尿尿频,白浊,肾虚阳痿。
主要用于遗精滑精,遗尿尿频,白浊,肾虚阳痿。
团螵蛸、长螵蛸、黑螵蛸、螳螂巢、螳螂子、刀螂子、螳螂蛋、流尿狗
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、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(Thunberg)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(Serville)的干燥卵鞘。以上三种分别习称“团螵蛸”、“长螵蛸”及“黑螵蛸”。深秋至次春采收,除去杂质,蒸至虫卵死后,干燥。
团螵蛸: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,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,长2.5~4cm,宽2~3cm。表面浅黄褐色,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,底面平坦或有凹沟。体轻,质松而韧,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,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,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,深棕色,有光泽。气微腥,味淡或微咸。
长螵蛸:略呈长条形,一端较细,长2.5~5cm,宽1~1.5cm。表面灰黄色,上面带状隆起明显,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。质硬而脆。
黑螵蛸:略呈平行四边形,长2~4cm,宽1.5~2cm。表面灰褐色,上面带状隆起明显,两侧有斜向纹理,近尾端微向上翘。质硬而韧。
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除去杂质,蒸透,干燥。用时剪碎。
归肝、肾经。
甘、咸,平。
益肾固精,缩尿,止浊。用于遗精滑精,遗尿尿频,小便白浊。
5~9g。
蜱蛸(《尔雅》),桑蛸(《吴普本草》),冒焦、螵蛸(《广雅》),致神、螳螂子(《别录》),桑上螳螂窠(《伤寒总病论》),赖尿郎(《本草便读》),刀螂子(《河北药材》),螳螂蛋、尿唧唧(《山东中药》),流尿狗(《中药志》),猴儿包(《四川中药志》),螳螂壳(《江苏药材志》)。
《本经》
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、小刀螂、薄翅螳螂、巨斧螳螂或华北刀螂的卵鞘。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,采得后,除去树枝,置蒸笼内蒸30~40分钟,杀死虫卵,晒干或烤干。
详"螳螂"条。
因形状不同,分为下列三种:
①团螵蛸
又名:软螵蛸、元螵蛸。略呈圆柱形或者类圆形,长2.5~4厘米,宽2~3厘米,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,表面浅黄褐色或黄褐色,上面有不很明显的隆起带,底面平坦或有附着在植物茎上而形成的凹沟。体轻,质松,有韧性。断面可见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,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的卵,呈黄棕色,有光泽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主产广西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北、辽宁。此外,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内蒙古、四川等地亦产。
②长螵蛸
又名:硬螵蛸。略呈长条形,长2.5~5厘米,厚约1厘米。一端较短,一端较细而长。表面灰黄色,有斜向纹理。上面呈凸面状,上有带状隆起,隆起带两侧各有一浅沟,呈褐色或灰褐色,底面平坦或凹入,有时可见树皮附着于底部。质坚而脆。
主产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湖北等地。
③黑螵蛸
略呈平行四边形,长2~3.5厘米,宽1~1.5匣米,厚1~1.5厘米。表面褐色,有斜向纹理,上面呈凸面状,并有带状隆起,近尾端微向上翘,质坚而韧。
主产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等地。
以上均以干燥、完整、幼虫未出,色黄、体轻而带韧性,无树枝草梗等杂质为佳。
含蛋白质及脂肪等。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,含柠檬酸钙(六分子结晶水)的结晶。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。
炒桑螵蛸:将净螵蛸和麸皮同炒至老黄色,取出筛去麸皮,放凉即可。盐炒桑螵蛸:取净螵蛸,用盐水拌匀,稍闷,入锅炒至微黄,取出晾干。(每桑螵蛸10斤,用盐5两,加水适量溶化)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采得,去核子,用沸浆水浸淘七遍,令水遍沸,于磁锅中熬令干用,勿乱别修事,却无效也。"
②《别录》:"桑螵蛸当火炙,不尔令人泄。"
③《蜀本草》:"《图经》云:以热浆水浸一伏时,焙干,于柳木灰中炮令黄色用之。"
入肝、肾经。
①《纲目》:"肝、肾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少阴、太阳经。"
咸甘,平。
①《本经》:"味咸,平。"
②《吴普本草》:"神农:咸,无毒。"
③《别录》:"甘,无毒。"
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得龙骨治泄精。畏旋复花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畏戴椹。"
③《本草经疏》:"凡失精遗溺,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。"
④《本经逢原》:"阴虚多火人误用,反助虚阳,多致溲赤茎痛,强中失精,不可不知。"
补肾,固精。治遗精,白浊,小便频数,遗尿,赤白带下,阳痿,早泄。
①《本经》:"主伤中,疝瘕,阴痿,益精生子。女子血闭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"
②《别录》:"疗男子虚损,五藏气微,梦寐失精,遗溺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主男子肾衰漏精,精自出,患虚冷者能止之。止小便利,火炮令热,空心食之。虚而小便利,加而用之。"
④《本草衍义》:"治小便白浊。"
⑤《玉楸药解》:"治带浊淋漓,耳痛,喉痹,瘕疝,骨鲠。"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①治遗精白浊,盗汗虚劳:桑螵蛸(炙)、白龙骨等分。为细末。每服二钱,空心用盐汤送下。(《外台》)
②安神魂,定心志,治健忘,小便数,补心气:桑螵蛸、远志、菖蒲、龙骨、人参、茯神、当归、龟甲(醋炙)各一两。为末。夜卧,人参汤调下二钱。(《本草衍久》桑螵蛸散)
③治妊娠小便数不禁:桑螵蛸十二枚。捣为散。分作两服,米饮下。(《产书方》)
④治小便不通及胞转:桑螵蛸捣末,米饮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产书方》)
⑤治产后遗尿或尿数:桑螵蛸(炙)半两,龙骨一两。为末。每米饮服二钱。(《徐氏胎产方》)
⑥治男妇疝瘕作痛:桑螵蛸一两,小茴香一两二钱。共为末。每服二钱,花椒汤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⑦治咽喉骨鲠:桑螵蛸,醋煎呷之。(《经验良方》)
⑧治底耳:桑螵蛸一个。慢火炙及八分熟,存性,细研,入麝香一字,为末,掺在耳内,每用半字。如有脓,先用绵包子拈去,次后掺药末,入在耳内。(《经验方》)
⑨治小儿软疖:桑螵蛸炉存性,研末,油调敷之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治疗遗尿症:取桑螵蛸、益智仁各1.5两(5~12岁儿童用1两),水煎,日服1剂。试治11例,一般连服3~4剂即可见效,再服2~3剂,可巩固疗效。
《本经逢原》:"桑螵蛸,肝肾命门药也。功专收涩,故男子虚损,肾虚阳痿,梦中失精,遗溺白浊方多用之。《本经》又言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,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。"
蜱蛸、 桑蛸、冒焦、螵蛸、致神、螳螂子、桑上螳螂窠、野狐鼻涕、赖尿郎、刀螂子、老鸹芯脐、螳螂蛋、尿唧唧、流尿狗、猴儿包、螳螂壳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陶弘景:桑螵蛸,以桑上者为好,是兼得桑皮之津气。
药材基源:为螳螂科动物大刀螂、南方刀螂、广腹螳螂的卵鞘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2.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.3.Stalilia maculata Thunb4.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
采收和储藏: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树上采集卵鞘,蒸30-40min,以杀死其中虫卵,晒干或烘干。
生态环境:1.栖于草丛及树枝上。
2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、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。
4.
资源分布:1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2.分布于南方各地。
3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4.分布于我国广东、台湾和湖北等地。
1.大刀螂,体形较大,长约8cm。黄褐色或绿色,头三角形,前胸背后板、肩部较发达,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。前胸细长。前翅革质,前缘带绿色,末端的较明显的褐色翅脉;后翅比前翅稍长,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。雌虫腹部特别膨大。足3对前胸足粗大,,镰刀状。中足和后足细长。
2.南方刀螂,体中等大小,细长,体绿色、黄褐色或浅灰褐色。头三角形,触角丝状,复眼大而突出,单眼3个,红棕色,呈“品”字形排列,前胸长,前胸背板两侧几平行,中间有一浅纵沟。翅淡绿色、黄褐色或浅灰褐色,半透明。前足腿节三角形,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显的橘红色斑纹。中足和后足细长。
3.小刀螂,体中等大小,长4.8-6.5cm,色灰褐色至暗褐色,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。头部稍大,呈三角形。前胸背细长,侧缘细齿排列明显。侧角部的齿稍特殊。前翅革质,末端钝圆,带黄褐色或红褐色,有污黄色斑点。后翅翅脉为暗褐色。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。
4.文腹螳螂,体中等大小,绿色。头三角形,触角丝状。复眼发达,单眼3个。前胸粗短,前半部两侧扩大,最大宽度为最狭处的2倍。两侧有明显的小齿。前翅革质,狭长如叶片状,外缘及基部青绿色,中部透明,外缘中间有淡黄色斑块;后翅膜质。前中镰刀状,前足基节下缘有4个齿。中足和后足细长
性状鉴别(1)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,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,长2.5-4cm,宽2-3cm。表面浅黄褐色,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,底而平坦或有凹沟。体轻,质松而韧。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,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,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,深棕色,有光泽。气微腥,味淡或微咸。
(2)长螵蛸,略呈长条形,一端较细,长2.5-5cm,宽1-1.5cm。表面灰黄色,上面带状隆起明显,带有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。质硬而脆。
(3)黑螵蛸,略呈平行四边形,长2-4cm,宽1.5-2cm。表面灰褐色,上面带状隆起明显,两侧有斜向纹理,近尾端微向上翘。质硬而韧。
均以干燥、完整、幼虫未出,色黄、体轻而带韧性,无树枝草梗等杂质者为佳。
1.广腹螳螂,桑螵蛸(干燥卵鞘)含 蛋白质、脂肪、枸橼酸钙(6分分子结晶水)。卵黄球含糖蛋白(glycoprotein)及脂蛋白(lipoprotein)。
黑螵带卵内层平均含氮11.25%,不带卵外层平均含氮14.50%。左粘胶腺(left colleterial gland)含原儿茶酸(procatechuic acid)的甙。
2.薄翅螳螂,桑螵蛸含蛋白质、脂肪。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。全虫棕色素与黄色素为胆绿及其相类物质。
3.华北刀螂,桑螵蛸含蛋白质58.5%,脂肪 11.95%,糖1.6%,还含粗纤维20.16%,水分2.81%,钙0.4%,铁,胡萝卜素样色素。团螵蛸带内层平均含氮10.53%,不带卵外层含氮13.09%。
4.长螳螂,桑螵蛸含蛋白南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及铁、钙、胡萝卜素样色素。
5.小刀螂,桑螵蛸含蛋白质、脂肪及粗纤维等。
1.桑螵蛸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当破之。”《普济方》:“中劈破,研为细末”《医学入门:“热水浸淘七次。”《本草能玄》:“浆水浸一日。”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置蒸具骨蒸约1h,取出干燥。蒸制品可消除生口致泻作用。
2.炒桑螵蛸《雷公炮炙论》:“凡采得,去核子,用沸浆水浸淘七扁,令水遍沸,于瓷锅中熬令干用。”《外台》:“炒。”《圣惠方》:“微炒”,“炒令黄。”现行,取净桑螵蛸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棕黄色具有焦斑,取出,放凉。
3.盐桑螵蛸《普济方》:“盐水炒。”现行,取净桑螵蛸,加入盐水拌匀,闷润后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有香气逸出时,取出放凉。每桑螵蛸100gk,用食盐2.5kg。盐桑螵蛸可增强益肾固粗作用。
4.酒桑螵蛸《局方》:“酒浸炒。”《严氏济生方》:“酒浸。”《普济方》:“酒浸炙。”现行,取蒸过的净难能可桑螵蛸,用酒喷洒均匀,微润,置锅内用文火加热,炒至微干,取出放凉。每次桑螵蛸100kg,用黄酒10kg。
肝;肾;膀胱经
味甘;咸;性平
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。
1.《本草经集注》:得龙骨治泄精。畏旋复花。
2.《药性论》:畏戴椹。
3.《本草经疏》:凡失精通溺,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。
4.《本经逢原》:阴虚多火人误用,反助虚阳,多致浸赤茎痛,强中失精,不可不知。
固精缩尿;补肾助阳。主遗精;早泄;阳痿;遗尿;尿频;小便失禁;白浊;带下
内服:煎汤,5-10g;研末,3-5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油调敷。
①治遗精自浊,盗汗虚劳: 桑螵蛸(炙)、白龙骨等分。为细末。每服二钱,空心用盐汤送下。 (《外台》)②安神魂,定心志,治健忘,小便数,补心气: 桑螵蛸、远志、菖蒲、龙骨、人参、获神、当归、龟甲(醋炙)各一两。 为末。夜卧,人参汤调下二钱。 (《本草衍义》桑膘销散)③治妊娠小便数不禁: 桑膘峭十二枚。捣为散。分作两服,米钦下。(《产书方》④治小便不通及胞转: 桑螵蛸捣末,米饮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产书方》)⑤治产后遗尿或尿数 桑螵蛸(炙)半两, 龙骨一两。为末。每米饮服二钱。 (《徐氏胎产方》)⑥治男妇疝瘕作痛: 桑螵蛸一两,小茴香一两二钱。共为末。每服二钱,花椒汤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⑦治咽喉骨鲠: 桑螵蛸,醋煎呷之。(《经验良方》)⑧治底耳: 桑螵蛸一个。慢火炙及八分熟,存性,细研,入麝香一字,为末。掺在耳内,每用半字。如有脓,先用绵包子拈去,次后掺药末,入在耳内。(《经验方》)⑨治小儿软疖: 桑螵蛸烧存性,研木,油调敷之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治疗遗尿症。取桑螵蛸、益智仁各1.5两(5-12岁儿童用1两),水煎,日服1剂。试治 11例,一般连服3-4剂即可见效,再服2-3剂,可巩固疗效。
1.《本经逢原》:桑螵蛸,肝肾命门药也。功专收涩;故男子虚损,肾虚阳痿,梦中失精,遗溺白浊方多用之。《本经》又言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,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。
2.《本经》:主伤中,疝瘕,阴痿,益精生子。女子血闭腰痛,通五琳,利小便水道。
3.《别录》:疗男子虚损,五藏气微,梦寐失精,遗溺。
4.《药性论》:主男子肾衰漏精,精自出,患虚冷者能止之。止小便利,火炮令热,空心食之。虚而小便利,加而用。
5.《本草衍义》:治小便白浊。
6.《玉揪药解》:治带浊淋漓,耳痛,喉痹,瘕疝,骨鲠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桑螵蛸
固精缩尿,补肾助阳。
主要用于遗精滑精,遗尿尿频,白浊,肾虚阳痿。
内服:煎汤,5-10g;研末,3-5g;或入丸剂。外用:研末撒或油调敷。
中药配伍禁忌:畏旋覆花。
阴虚火旺或膀胱有湿热者慎服。
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粗纤维,并有铁、钙及胡萝卜素样的色素。另外,团螵蛸外层与内层均含有17种氨基酸,7种磷脂成分。
1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:桑螵蛸含有7种磷脂成分,磷脂是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主要原料,并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。
2、对免疫、生殖系统的影响:三种桑螵峭均可增加小鼠胸腺和睾丸指数。
3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:桑螵蛸所含磷脂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。
4、此外,桑螵蛸具有一定的抗缺氧、耐疲劳、利尿、敛汗作用。
1、《神农本草经》:主伤中、疝瘕、阴痿,益精生子,女子血闭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
2、《名医别录》:疗男子虚损,五脏气微,梦寐失精,遗溺。
1、治肾虚遗精、滑精,配龙骨、五味子、制附子等同用,如桑螵蛸丸(《世医得效方》)。
2、治小儿遗尿,可单用为末,配米汤送服。
3、治心神恍惚,小便频数,遗尿,白浊,配远志、龙骨、石菖蒲等,如桑螵蛸散(《本草衍义》)。
4、治肾虚阳痿,常与鹿茸、肉苁蓉、菟丝子等药同用。
1、桑螵蛸配黄芪:桑螵蛸甘咸性平,入肝、肾二经,补肾固精,固涩缩尿;黄芪味甘能补,性温能升,为补气升阳的要药。两药配伍,取黄芪补中气、益元气、温三焦、壮脾阳之功,辅助桑螵蛸补肾助阳,缩尿止遗。适用于肾亏气弱,收摄无权之遗精滑泄,遗尿,或小便清长频数等。
2、桑螵蛸配菟丝子:桑螵蛸入肝、肾经,能补肾助阳,固精缩尿;菟丝子甘温入肾,既补肾阳,又补肾阴,为阴阳俱补之品,有益肾壮阳,固精缩尿之效。两药合用,补益下元,固精缩尿止遗。适用于下元亏损,腰膝酸软乏力,阳痿遗精,遗尿尿频,带下等。
1、山茱萸与桑螵蛸:二药均能补肾助阳,固精止遗,用于遗精、遗尿、阳痿等证但山茱萸味酸,微温质润,补而不峻,既能补阴,又能补阳,为补益肝肾之要药。亦可固冲任,敛汗固脱。还可用于肝肾亏虚,头晕目眩,腰膝酸软,崩漏下血及月经过多,大汗体虚欲脱证。桑螵蛸甘咸入肾,兼带涩味,功专收涩,作用相对单纯,不及山茱萸补涩兼收,作用广泛。
2、桑螵蛸与益智仁:两药均能温补下元而缩尿固精,对于下焦虚寒所致的遗尿、尿频及遗精病证,可相须为用,以协同助阳固涩作用。然而益智仁还有温脾摄唾止泻之效,而桑螵蛸主要用于下元虚寒之遗尿尿频。
同仁乌鸡白凤丸(口服液)。
桑螵蛸散(《本草衍义》)。
桑螵蛸田鸡汤:
1、功效:补肾壮阳、强筋骨、祛风湿,主治肾虚阳痿、小便不禁、腰膝酸痛。
2、原材料:田鸡1只(约90g),桑螵蛸9g,山萸肉30g,巴戟天9g,枸杞子15g。
3、做法:将田鸡剖开,去头、皮及肠杂、切块。桑螵蛸、山萸肉、巴戟天、枸杞洗净备用。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,加清水适量,先大火煮沸后再以小火煮2小时,调味后即可食用。
4、用法:食肉喝汤。
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树上采集卵鞘,蒸30-40min,以杀死其中虫卵,晒干或烘干。
1、桑螵蛸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置蒸具内蒸约1h,取出干燥。
2、炒桑螵蛸:取净桑螵蛸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棕黄色具有焦斑,取出,放凉。
3、盐桑螵蛸:取净桑螵蛸,加入盐水拌匀,闷润后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有香气逸出时,取出放凉。每桑螵蛸100kg,用食盐2.5kg。
4、酒桑螵蛸:取蒸过的净桑螵蛸,用酒喷洒均匀,微润,置锅内用文火加热,炒至微干,取出放凉。每净桑螵蛸100kg,用黄酒10kg。
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本品粉末浅黄棕色。斯氏液装片,卵黄颗粒较多,淡黄色,类圆形,直径40-150μm,表面具不规则颗粒状物或凹孔。水合氯醛装片,卵鞘外壁碎片不规则,淡黄棕色至淡红棕色,表面具大小不等的圆形空腔,并有少量枸橼酸钙柱晶;卵鞘内层碎片淡黄色或淡黄棕色,密布大量枸橼酸钙柱晶,柱晶直径2-10μm,长至20μm。
均以干燥、完整、幼虫未出,色黄、体轻而带韧性,无树枝草梗等杂质者为佳。
1、团螵蛸: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,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,长2.5-4cm,宽2-3cm。表面浅黄褐色,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,底而平坦或有凹沟。体轻,质松而韧。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,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,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,深棕色,有光泽。气微腥,味淡或微咸。
2、长螵蛸:略呈长条形,一端较细,长2.5-5cm,宽1-1.5cm。表面灰黄色,上面带状隆起明显,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。质硬而脆。
3、黑螵蛸:略呈平行四边形,长2-4cm,宽1.5-2cm。表面灰褐色,上面带状隆起明显,两侧有斜向纹理,近尾端微向上翘。质硬而韧。
1、桑螵蛸:参见药材性状。
2、炒桑螵蛸:表面焦黄色略有焦斑。
3、盐桑螵蛸:形如炒桑螵蛸,味微咸。
4、酒桑螵蛸:形如炒桑螵蛸,略具酒气。
螳螂科大刀螂属动物大刀螂、小刀螂属动物小刀螂、螳螂属动物南方刀螂、巨斧螳螂属动物巨斧螳螂。
1、大刀螂:体形较大,长约8cm。黄褐色或绿色,头三角形,前胸背板、肩部较发达,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。前胸细长。前翅革质,前缘带绿色,末端的较明显的褐色翅脉;后翅比前翅稍长,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。雌虫腹部特别膨大。足3对,前胸足粗大,镰刀状。中足和后足细长。
2、小刀螂:体中等大小,长4.8-6.5cm,色灰褐色至暗褐色,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。头部稍大,呈三角形。前胸背细长,侧缘细齿排列明显。侧角部的齿稍特殊。前翅革质,末端钝圆,带黄褐色或红褐色,有污黄色斑点。后翅翅脉为暗褐色。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。
3、南方刀螂,体中等大小,细长,体绿色、黄褐色或浅灰褐色。头三角形,触角丝状,复眼大而突出,单眼3个,红棕色,呈“品”字形排列,前胸长,前胸背板两侧几平行,中间有一浅纵沟。翅淡绿色、黄褐色或浅灰褐色,半透明。前足腿节三角形,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显的橘红色斑纹。中足和后足细长。
4、巨斧螳螂,体中等大小,绿色。头三角形,触角丝状。复眼发达,单眼3个。前胸粗短,前半部两侧扩大,最大宽度为最狭处的2倍。两侧有明显的小齿。前翅革质,狭长如叶片状,外缘及基部青绿色,中部透明,外缘中间有淡黄色斑块;后翅膜质。前中镰刀状,前足基节下缘有4个齿。中足和后足细长。
1、大刀螂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2、小刀螂:分布于南方各地。
3、南方刀螂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4、巨斧螳螂:分布于我国广东、台湾和湖北等地。
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。
1、大刀螂:栖于草丛及树枝上。
2、巨斧螳螂: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、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