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樱叶

大叶樱叶,中药名。为蔷薇科植物大叶桂樱Laurocerasuszippeliana(Miq.)YuetLu的叶。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具有祛风止痒,通络止痛之功效。常用于全身瘙痒,鹤膝风,跌打损伤。
别名 -
药味 味淡、微涩
药性
归经 味淡、微涩,性平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止痒,通络止痛。
主治 用于全身瘙痒,鹤膝风,跌打损伤。
大叶樱叶
  • 大叶樱叶
  • 大叶樱叶
大叶樱叶
拼音注音
Dà Yè Yīnɡ Yè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大叶桂樱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nurocerasus spinulosa(Sieb.et Zucc.)Schneid.[Prunus spinulosa Sied.et Zucc.]

采收和储藏:果熟后采下果实,敲碎果壳,取子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500m压制疏密杂木林中或山谷、沟边阔叶林下及林缘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原形态

大叶桂樱,常绿乔木,高10-25m。小枝灰褐色至黑褐色,具皮孔,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粗壮,有1对扁平的基腺;托叶线形,早落;叶生宽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,长10-19cm,宽4-8cm,先端急尖至短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,边缘具稍密的粗锯齿,齿顶有黑色硬腺体;两面无毛。花常两性;总状花序单生或2-4个簇生于叶腋,长2-6cm,被短柔毛;萼筒钟形,萼片5裂;花瓣5,圆形,白色,无毛;雄蕊25-35;子房无毛,花柱稍短或风与雄蕊等长,有时雌蕊败育。核果椭圆形,褐色至黑褐色,表面光滑。花期9-10月,果期11月至翌年3月。

化学成分

叶含山柰酚(kaempferol),芸香甙(rutin)。

功能主治

止痢。主痢疾

用法用量

内服:研末,9-15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大叶樱叶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止痒,通络止痛。
主治
用于全身瘙痒,鹤膝风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相关论述
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祛风解毒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治全身瘙痒:(大叶野樱)叶煎水洗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叶,随采随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蔷薇科植物大叶桂樱。
形态特征
大叶桂樱:又名古影树、大叶野樱、黄上树、大叶樱、鬼见愁、大叶稠李、大驳骨、驳骨木、黑茶树。常绿乔木,高10-25m。小枝灰褐色至黑褐色,具皮孔,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粗壮,有1对扁平的基腺;托叶线形,早落;叶片宽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,长10-19cm,宽4-8cm,先端急尖至短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,边缘具稍密的粗锯齿,齿顶有黑色硬腺体;两面无毛。花常两性;总状花序单生或2-4个簇生于叶腋,长2-6cm,被短柔毛;萼筒钟形,萼片5,外面被短柔毛;花瓣5,白色,长约为萼片的2倍;雄蕊20-25;子房无毛,花柱几与雄蕊等长。核果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1.8-2.4cm,宽达1cm;黑褐色,无毛。花期7-10月,果期冬季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600-2400m的石灰岩山地杂木林中或山坡混交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