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白药子

滇白药子,中药名。为薯蓣科植物毛芋头薯蓣DioscoreakamoonensisKunth的块茎。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具有补脾益肾,敛肺止咳,解毒消肿之功效。常用于脾虚便溏,肾虚阳痿,遗精,白带,虚劳久咳,缺乳,无名肿毒。
别名 白药子、马蹄细辛、毛狗苔、毛芋头
药味 味甘、微苦
药性
归经 味甘、微苦,性平。归脾、肺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补脾益肾,敛肺止咳,解毒消肿。
主治 脾虚便溏,肾虚阳痿,遗精,白带,虚劳久咳,缺乳,无名肿毒。
滇白药子
  • 滇白药子
  • 滇白药子
滇白药子
拼音注音
Diān Bái Yào Zǐ
别名

白药子、马蹄细辛、毛狗苔、毛芋头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毛芋头薯蓣的块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rea kamoonensis Kunth [D.kamoonensis Kunth var.straminea Prain et Burkill]
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900m的山沟、林绿、路分或次生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毛芋头薯蓣 缠绕草质藤本。块茎通常近卵圆形,外皮有细长须根。茎左旋,幼时密被棕褐色短柔毛,老时渐变疏毛。掌状复叶有长柄;小叶3-5,叶片椭圆形至披针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,有时最外侧的小叶片为斜卵状椭圆形,长2-14cm,宽1-5cm,先端渐尖,全缘,两面疏被贴伏柔毛;叶腋内常有肉质球形珠芽(零余子),表面具柔毛,落地后能生新株。花序轴、小苞片、花被外面均密被棕褐色或淡黄色短柔毛;雄花序为总状或圆锥状花序,腋生,雄花有短梗,小苞片2,其中1个先端尾状尖,雄蕊6,能育雄蕊3;雌花序为穗状,1-2个腋生,雌花子房密被柔毛。蒴果三棱状长圆形,长1.5-2cm,宽达Icm,疏破短柔毛;种子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,种翅向基部伸长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
归经

牌;肺;肾经

性味

甘;微苦;平

功能主治

补脾益肾;敛肺止咳;解毒消肿。主脾虚便溏;肾虚阳痿;遗精;白带;虚劳久咳;缺乳;无名肿毒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泡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滇白药子

功效作用

功能
补脾益肾,敛肺止咳,解毒消肿。
主治
脾虚便溏,肾虚阳痿,遗精,白带,虚劳久咳,缺乳,无名肿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泡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滇南本草》:“补中益气,敛肺气,兴阳道,治阳痿,止虚劳咳嗽,伤风日久咳嗽,良效。并治妇人白带。”

2、《贵州草药》:“止痛补虚,舒筋壮骨,治劳伤,虚弱。”

3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版:“解毒消肿,补脾益肾。用于无名肿毒,脾虚腹泻,乳汁稀少,肾虚遗精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治妇人白带:白药子三钱,艾叶二钱,香附一钱,伏龙肝二钱,棉花子三钱,芡实一钱(醋炒),白果五个。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附注
滇白药子为毛芋头薯蓣的块茎,以“白药子”之名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与白药子异物同名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季采收,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为不规则形片、块状,直径2-3cm。切面白色,不平坦,有黄色小点散在;周边黄棕色,具皱纹及须根痕。质硬。气无,味微甜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薯蓣科植物毛芋头薯蓣。
形态特征
缠绕草质藤本。块茎通常近卵圆形,外皮有细长须根。茎左旋,幼时密被棕褐色短柔毛,老时渐变疏毛。掌状复叶有长柄;小叶3-5,叶片椭圆形至披针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,有时最外侧的小叶片为斜卵状椭圆形,长2-14cm,宽1-5cm,先端渐尖,全缘,两面疏被贴伏柔毛;叶腋内常有肉质球形珠芽(零余子),表面具柔毛,落地后能生新株。花序轴、小苞片、花被外面均密被棕褐色或淡黄色短柔毛;雄花序为总状或圆锥状花序,腋生,雄花有短梗,小苞片2,其中1个先端尾状尖,雄蕊6,能育雄蕊3;雌花序为穗状,1-2个腋生,雌花子房密被柔毛。蒴果三棱状长圆形,长1.5-2cm,宽达1cm,疏被短柔毛;种子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,种翅向基部伸长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500-2900m的山沟、林缘、路旁或次生灌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