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泡桐,中药名。为桑科植物水桐木FicusfistulosaReinw.exBl.的根皮、叶。分布于华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利湿,活血止痛之功效。用于湿热小便不利,腹泻,跌打肿痛。
用于湿热小便不利,腹泻,跌打肿痛。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台湾桐的树皮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ulownia kawakamii Ito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或结合修剪取皮,鲜用或晒干。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山坡灌丛、疏林及荒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。
台湾泡桐 小乔木,高6-12m。树冠伞形,主干矮;小枝褐灰色,有明显皮孔。叶柄较长,幼时具长腺毛;叶片心脏形,大者长达48cm,先商具锐尖头,全缘或3-5浅裂或有角,两面均有粘毛,老时变为单条粗毛。花序枝的侧枝发达,几乎与中央主枝等势或稍短,故花序为宽大圆锥形,长可达1m;小聚伞花序无总花梗,有黄褐色绒毛,常有花3朵;花梗长12mm;花萼具明显的凸脊,有绒毛,萼齿深裂至一半以上,呈狭卵圆形,锐头,边缘有明显的绿色之沿;花冠近钟形,浅上比色至蓝紫色,长3-5cm,外有腺毛,花冠管的基部细缩,向上扩大,檐部2唇形,直径3-4cm;雄蕊长1-1.5cm,子房有腺毛,花柱长1.4cm。蒴果卵圆形,长2.5-4cm,先端有短喙,果皮薄,突萼辐射状,强裂反卷。种子长圆形,具具翅,长3-4cm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味苦;涩;性寒
祛风解毒;接骨消肿。主风湿痹痛;疮痈肿毒;跌打骨折。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烂敷。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: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台湾泡桐
清热利湿,活血止痛。
用于湿热小便不利,腹泻,跌打肿痛。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尚不明确。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补气,润肺,活血,渗湿利尿。治五痨七伤,跌打,小便不利,湿热腹泻。”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桑科植物水桐木。
水桐木又名:水同木,哈氏榕,尖刀树。常绿小乔木,树皮黑褐色,枝粗糙,叶互生,纸质,倒卵形至长圆形,长10-20厘米,宽4-7厘米,先端具短尖,基部斜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微波状,表面无毛,背面微被柔毛或黄色小突体;基生侧脉短,侧脉6-9对;叶柄长1.5-4厘米;托叶卵状披针形,长约1.7厘米。榕果簇生于老干发出的瘤状枝上,近球形,直径1.5-2厘米,光滑,成熟桔红色,不开裂,总梗长8-24毫米,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;雄花,生于其近口部,少数,具短柄,花被片3-4,雄蕊1枚,花丝短;瘿花,具柄,花被片极短或不存,子房光滑,倒卵形,花柱近侧生,纤细,柱头膨大;雌花,生于另一植株榕果内,花被管状,围绕果柄下部。瘦果近斜方形,表面有小瘤体,花柱长,棒状。花期5-7月。
分布于华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华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生于湿润雨林或山地、丘陵、溪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