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胡椒

岩胡椒,中药名。为樟科植物川鄂新樟Neocinnamomumfargesii(Lec.)Kosterm.的根。分布于湖北西部、四川东部。具有行气、温中,止痛之功效。常用于气滞、寒凝所致的胸腹胀痛,疝气,痛经。

别名 岩胡椒,荖藤,大风藤,满坑香
药味 苦,辛
药性
归经 肝经
分类 祛风湿药
产地 湖北,云南
功能 行气、温中,止痛。
主治

气滞、寒凝所致的胸腹胀痛,疝气,痛经。

岩胡椒
  • 岩胡椒
  • 岩胡椒
岩胡椒
拼音注音
Yán Hú Jiāo
别名

土乌药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川鄂新樟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ocinnamomum fargesii(Lec.)Kosterm.[N.wilsonii Allen]

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挖,洗净泥土,晒干或鲜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岩边、林下、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西部、四川东部。

原形态

川鄂新樟灌木或小乔木,高2-7m。枝褐色,圆柱形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0.6-1.1cm;叶片近革质,宽卵或卵状圆形,长4.5-9.7cm,宽2.4-7.3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,边缘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,叶脉三出。团伞花序腋生,有或无总梗;花两性,小,有长花梗;花被裂片6,近相等,厚,稍肉质,无花被管;发育雄蕊9枚,第1、2轮雄蕊无腺体,第3轮的在基部有两腺体,花药4室,横行成1排,第1、2轮雄蕊的药室2室内向,2室侧外向;第3轮雄蕊的药室为2室外向,2室侧外向;退化雄蕊3枚;子房上位,葫芦形,无柄,1室,胚珠1枚,花柱极短或缺,柱头微小。浆果状核果,花被裂片宿存,果时花梗上端逐渐增大成漏斗状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1月。

性味

辛;温

功能主治

行气;温中;止痛。主气滞及寒凝所致的胸腹胀痛;疝气;痛经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-9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岩胡椒

功效作用

功能

行气、温中,止痛。

主治

气滞、寒凝所致的胸腹胀痛,疝气,痛经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-9g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相关论述

《万县中草药》:“行气止痛。主治胸腹胀痛,疝气,痛经等症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胸腹胀痛:岩胡椒、青木香、朱砂七、蜘蛛香各3g。水煎服。(《万县中草药》)

2、治疝气:岩胡椒、响铃草、算盘子、八月瓜壳、小茴香根、官桂皮各9g。水煎服。(《万县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四季均可采挖,洗净泥土,晒干或鲜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樟科植物川鄂新樟。

形态特征

灌木或小乔木,高2-7米。枝条圆柱形,有纵向细条纹和褐色斑点,无毛。叶互生,宽卵圆形、卵状披针形或菱状卵圆形,长4-6.5厘米,宽3-4厘米,先端稍渐尖,尖头近锐尖,基部楔形至宽楔形,坚纸质,两面无毛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或白绿色,边缘软骨质,内卷,在中部以上明显呈波状,三出脉或近三出脉,中脉及侧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,基生侧脉在近叶缘一侧常具支脉,细脉两面明显,呈网状;叶柄长0.6-0.8厘米,腹凹背凸,无毛。团伞花序腋生,1-4花,近无梗,近伞形;苞片卵圆形,长1.3毫米,宽1毫米,略被微柔毛。花浅绿色,小,长约2毫米;花梗长1-4毫米,略被微柔毛或近无毛。花被裂片6,两面被微柔毛,近等大,宽卵圆形,长约1.3毫米,宽约1.2毫米,先端锐尖。能育雄蕊9,长约1毫米,被柔毛,第一、二轮雄蕊无腺体,花药卵圆形,与花丝等长,4室,上2室内向,下2室侧内向,第三轮雄蕊有一对腺体,花药较狭,4室,下2室大,外向,上2室小,侧外向。退化雄蕊小,三角形,具短柄,被柔毛。子房椭圆状卵球形,长约1.5毫米,花柱短,柱头盘状,顶端微凹。果近球形,直径1.2-1.5厘米,先端具小突尖,成熟时红色;果托高脚杯状,顶端宽0.5-1.2厘米,花被片宿存,凋萎状;果梗向上略增粗,长0.5-1.5厘米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1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湖北西部、四川东部。

道地产区

湖北西部、四川东部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岩边、林下、草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