芜菁甘蓝子

芜菁甘蓝子,中药名。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芜菁甘蓝Brassicanapobrassica(L.)Mill.的种子。植物芜菁甘蓝,在我国东北、江苏等地栽培。具有清湿热,散热毒,消食下气之功效。主治湿热黄疸,便秘腹胀,热毒乳痈,小儿头疮,无名肿毒,骨疽。
别名 大头菜子《福建药物志》
药味 味辛、甘、苦
药性
归经 味辛、甘、苦,性平。入肝、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湿热,散热毒,消食下气。
主治 湿热黄疸,便秘腹胀,热毒乳痈,小儿头疮,无名肿毒,骨疽。
芜菁甘蓝子
  • 芜菁甘蓝子
  • 芜菁甘蓝子
芜菁甘蓝子
拼音注音
Wú Jīnɡ Gān Lán Zǐ
别名

大头菜子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甘蓝的种子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assica napobrassica(L.)Mill.[B.oleracea Lvar.napobrassica L.]

采收和储藏:于6-7月果实成熟时,割取全株,晒干,打下种子,簸去杂质即得。

生境分布

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
原形态

芜菁甘蓝 二年生粗壮草本。植株光滑无毛,灰蓝绿色,被白粉。根部肉质膨大,卵圆形或圆锥形,重可达1.5-2kg,一半埋于土中,一半露于地面,块根外皮光滑,上部淡紫红色,下部白色或淡黄色,无辛辣味,其两侧各具1条纵沟,沟中着生多数须根。茎于次年抽出,高可达1m以上,直立,粗壮,具纵棱,有分枝。基生叶大头羽状分裂,长15-20cm,宽10-12cm,边缘具细锯齿或微呈波状,侧裂片2-3对,向下逐渐变小,裂片在叶柄上交错排列,叶柄基部扩大成圆耳状,抱茎;茎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,近全缘,无柄,略抱茎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后可延长至60cm;花大;萼片4;花瓣4,乳黄色,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12-15mm,基部具爪;雄蕊6,2枚稍短,长雄蕊长8-8.5mm,短雄蕊长6-6.5mm;雌蕊1,子房圆柱形,花柱略细,柱头头状。长角果细圆柱形,先端具细椽,喙长1-1.2cm;种子近球形,褐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
化学成分

根含蛋白质,粗纤维,磷,硫胺素(thiamine),核黄素(riboflavine),烟酸(nicotinic acid),维生素(vitamin)C等。还含脂肪油,内有二十碳-11-烯酸甲酯(methyl eicos-11-enate)。

归经

肝;脾经

性味

辛;甘、苦;平

功能主治

清湿热;散热毒;消食下气。主湿热黄疸;便秘腹胀;热毒乳痈;小儿头疮;无名肿毒;骨疽

用法用量

内服:研末或入丸剂,6-9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芜菁甘蓝子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湿热,散热毒,消食下气。
主治
湿热黄疸,便秘腹胀,热毒乳痈,小儿头疮,无名肿毒,骨疽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或入丸剂,6-9g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:“泻湿热,消食下气,止咳,止渴。主治热毒风肿、肝虚目暗、疮肿乳痈、小儿头疮、便秘、腹胀及黄疸等症。”

2、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散热毒。治目疾……无名肿毒、骨疽不愈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于6-7月果实成熟时,割取全株,晒干,打下种子,簸去杂质即得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芜菁甘蓝。
形态特征
植物芜菁甘蓝,别名洋大头(江苏),芥疙瘩(陕西),布留克客(东北)。为二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,灰蓝色,被粉霜;块根卵球形或纺锤形,肥厚,无辣味,一半在地上为青紫色,有1紫色长根颈,上有叶或叶痕,一半在地下,两侧各有1条纵沟,从此生出多数侧根;茎直立,有分枝,无毛。基生叶倒卵形,长11-15厘米,大头羽裂,顶裂片长达25厘米,顶端急尖,边缘有不整齐锯齿或波状浅裂,侧裂片2-4对,越向下越小;叶柄长1.5-2.5厘米;上部及顶部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,长1.5-4厘米,宽8-12毫米,顶端急尖,抱茎,边缘有裂齿,两面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后延长达45厘米;花直径1.5-2厘米;花梗长5-10毫米;萼片线形,长4-5毫米;花瓣浅黄色,倒卵形,长约1厘米,爪长3-5毫米。长角果线形,长3-3.5厘米,喙长3-5毫米;果梗较粗,开展,长6-10毫米。种子卵形,长约1毫米,黑棕色。花果期5-6月。
生长环境
喜冷凉气候,中性或弱酸性沙壤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