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寄树兰

小叶寄树兰,中药名。为兰科植物小叶寄树兰Robiquetiasuccisa(Lindl.)TangetWang的叶。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润肺止咳之功效。常用于肺燥咳嗽。
别名 -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平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润肺止咳。
主治 用于肺燥咳嗽。
小叶寄树兰
  • 小叶寄树兰
  • 小叶寄树兰
小叶寄树兰
拼音注音
Xiǎo Yè Jì Shù Lán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小叶寄树兰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biquetia succisa(Lindl.)Tang et Wang [Sarcanthus succisus Lindl.]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30-1100m的杂木林中树上或林下、溪边岩石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小叶寄树兰,附生植物。茎圆柱形,长达35cm,直径约5mm,节间长约2cm,每隔一定距离有长的气生根。叶片长圆形,长6-12cm,宽1.5-2.5cm,先端2裂,裂口边缘啮蚀状。花序15-24cm,通常有1-2个分枝;花小,多数,黄色;花苞片卵状披针形,长约5mm,先端钻状;中萼片宽卵形,下凹,长约5mm,宽约4mm,侧萼片与中萼片等长;花瓣较小,楔状倒卵形,唇瓣侧裂片直立,耳状,等于或高于合蕊柱,中裂片肉质,狭长圆形,上表面中央具1对高褶片;距近中部缢缩呈驼曲,比萼片短,先端近球形,距内背壁上方具1个膜质附属物;合蕊柱粗短,蕊喙位于蕊柱基部,肉质状肥厚,半圆形,2裂,蕊喙柄细长,弧曲,粘盘小,近圆形;花粉块2枚。花期8-9月。

性味

味甘;性平

功能主治

润肺止咳。主肺燥咳嗽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小叶寄树兰

功效作用

功能
润肺止咳。
主治
用于肺燥咳嗽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兰科植物小叶寄树兰。
形态特征
茎坚硬,圆柱形,长达1米,粗5毫米,节间长约2厘米,下部节上具发达而分枝的根。叶二列,长圆形,长6-12厘米,宽1.5-2 (-2.5) 厘米,先端近截头状并且啮蚀状缺刻。花序与叶对生,比叶长,常分枝,圆锥花序密生许多小花;花苞片向外伸展或稍反折,卵状披针形,长2-5毫米,先端钻状;花梗和子房长6-10毫米;花不甚开放,萼片和花瓣淡黄色或黄绿色,质地较厚;中萼片宽卵形,凹的,长4-5毫米,宽约4毫米,先端钝;侧萼片斜宽卵形,与中萼片等大,先端近锐尖;花瓣较小,宽倒卵形,先端钝;唇瓣白色,3裂;侧裂片直立,耳状,长约4毫米,宽2毫米,先端钝并且带紫褐色,边缘稍波状;中裂片肉质,狭长圆形,两侧压扁,长约4毫米,宽1毫米,先端钝,中央具2条合生的高脊突;距黄绿色,长3-4毫米,粗约2毫米,中部缢缩而下部扩大成拳卷状,内面在腹壁上方具1枚扁圆形的附属物,背壁(位于蕊柱基部下方)具1枚片状的附属物;蕊柱长约3毫米;蕊喙位于蕊柱基部上方,质地硬而肥厚,马鞍形;药帽前端伸长成长尾状;粘盘柄线形,长约3毫米;粘盘近圆形,比粘盘柄宽。蒴果长圆柱形,长2.5-3厘米,粗0.7-1厘米,具8毫米的柄,有5-6条肋,成熟后倒垂。花期6-9月,果期7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730-1100m的杂木林中树上或林下、溪边岩石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