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爪莲

鹰爪莲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叶头风毛菊SaussureapeguensisC.B.Clarke的根及全草。分布于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利湿,解毒消痈之功效。常用于肺热咳喘,湿热黄疸,痈肿,毒蛇咬伤。
别名 -
药味 味甘、苦
药性 微寒
归经 味甘、苦,性微寒。归肝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利湿,解毒消痈。
主治 肺热咳喘,湿热黄疸,痈肿,毒蛇咬伤。
鹰爪莲
  • 鹰爪莲
  • 鹰爪莲
鹰爪莲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鹰爪莲

别名

多头风毛菊、蒿枝黑药、鸡冠参、小蓟草[峨山]

来源

菊科鹰爪莲Saussurea heguensis C. B. Clarke [S. phyllocephala Coll. et Hemsl.],以全草、根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云南、贵州。

性味

甘、苦,微寒。

功能主治

滋补,清热,消炎,止血。主治肝炎,头昏,盗汗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鹰爪莲

拼音注音
Yīnɡ Zhǎo Lián
别名

蒿枝、黑药、鸡冠参;小蓟草

英文名
all-grass of Leafyinvolucre Saussurea
出处

始载于《云南曲靖中草药》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叶头风毛菊的根及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ssurea peguensis C. B. Clarke [Saussurea phyllocephala Coll.et Hemsl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晾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m左右山坡、山间草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躜6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叶头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达1m。茎直立,被白色蛛丝状毛和密锈褐色腺毛。叶互生,羽状分裂,无柄;下部地长8-15(-30)cm,裂片长圆形,有不规则的粗齿,叶基部有半抱茎的耳;上部叶渐小;全部叶上面被锈色腺毛,下面密生白色茸毛或锈色腺毛。头状花序,较大,在茎上部排成狭近总关圆锥状,直径15-20(-25)mm,有短梗;总苞钟形,长15--17mm,总苞片5层,外层叶状,长圆形,有小齿,被蛛丝状毛,内层条状,渐尖,被微毛;花紫色,长圆状圆柱表,长约4mm,先端有具细齿的小冠;冠毛污白色,羽毛状。

性味

味甘;苦;性微寒

功能主治

清热利湿;解毒消痈。主肺热咳喘;湿热黄疸;痈肿;毒蛇咬伤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各家论述
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或根:味甘、苦,性微寒。有滋补、清热解毒、消炎止血的功能。用于肝炎、头昏、盗汗、产后体虚、水肿,外用于蛇咬伤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鹰爪莲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利湿,解毒消痈。
主治
肺热咳喘,湿热黄疸,痈肿,毒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相关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全草或根:味甘、苦,性微寒。有滋补、清热解毒、消炎止血的功效。用于肝炎、头昏、盗汗、产后体虚、水肿,外用于蛇咬伤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急性肺炎:鹰爪莲30g,燕麦灵15g,桔梗9g,枇杷叶15g,竹叶15g,甘草3g。水煎服。(云南《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》)

2、治痈疽:鹰爪莲30g,皂角刺6g,重楼9g,毛山肖15g,一朵云3g。水煎服。(云南《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晾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植物叶头风毛菊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达1米。茎直立,基部直径7毫米,不分枝,密被褐色多细胞长或短节毛。下部茎叶无柄,基部耳状半抱茎,叶片全形长椭圆形,长8-15(30)厘米,宽5-8厘米,二回羽状深裂或几全裂,一回侧裂片5-10对,二回裂片少数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偏斜三角形,大小不等,顶端有小尖头,边缘全缘或少锯齿,齿顶有小尖头;中部茎叶与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,但渐小;上部茎叶及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渐小,与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或羽状深裂或全裂;全部叶两面异色,上面干后褐色或黑褐色,粗糙,被褐色稠密的多细胞节毛,下面灰白色,被稠密的白色绒毛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上部并沿茎排列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,小花梗粗而短,被稠密褐色多细胞节毛。总苞钟状,直径1.5-2厘米;总苞片5层,外层长圆形,长9毫米,宽1.5毫米,上部绿色叶质扩大,被白色蛛丝状棉毛,顶端急尖,有软骨质小尖头,中层长三角形或长三角状披针形,长8-10毫米,宽1-1.5毫米,顶端急尖,有软骨质小尖头或无软骨质小尖头,上部外面被蛛丝状棉毛,内层线形,长8-10毫米,宽约1毫米,顶端急尖,边缘有短或长缘毛。小花紫色,长1.4厘米,细管部与檐部等长。瘦果褐色或黑褐色,长圆状,长4毫米,顶端有小冠,小冠边缘微齿不明显。冠毛1层,污白色,羽毛状,长1.1厘米。花果期9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1200m左右山坡、山间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