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茶子

野茶子,中药名。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EuryaobtusifoliaH.T.Chang的果实。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止渴,利尿,提神之功效。用于暑热烦渴,小便不利,泻痢,神疲眩晕。
别名 -
药味 味苦、涩
药性
归经 味苦、涩,性凉。归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止渴,利尿,提神。
主治 用于暑热烦渴,小便不利,泻痢,神疲眩晕。
野茶子
  • 野茶子
  • 野茶子
野茶子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茶子

拼音注音
Yě Chá Zǐ
出处

《四川滞洪药志》

来源

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果实

生境分布

生于低山区的林中。分布湖北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
原形态

小灌木,高1~2米。小枝较粗糙。叶互生,革质,叶形变化很大,披针形、长椭圆形、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1.5~5.5厘米,先端钝或浑圆或微凹,基部楔形,近全缘或上半部略有细齿,两面光滑无毛。花小,单性,雌雄异株,腋生,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序梗上;萼片5,近圆形;花瓣5;雄蕊10;子房3室,花柱顶端3浅裂。浆果直径约3毫米,紫红色,顶端有1残留的花柱。花期3~4月。

性味

性凉,味苦涩,无毒。

功能主治

止渴,醒脑。治暑热口渴,小便不利,肠炎泻痢及头昏目眩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
复方

治肠炎泻痢:野茶子、马齿苋、板蓝根、山石榴、仙鹤草。水煎服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野茶子

拼音注音
Yě Chá Zǐ
英文名
Fruit of Obtuseleaf Eurya
出处
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的果实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rya obtusifolia H.T.Chang
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区的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钝叶柃 小灌木,高1-2m。小枝较粗壮。单叶互生,叶柄短;叶革质,形状变化很大,披针形、长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1.5-5.5cm,先端钝或浑圆,微凹或微缺,基部楔形,边缘近全缘或上半部略有细锯齿,两面光滑无毛。花小,单性,腋生,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梗上;萼片5,覆瓦状排列;花瓣5;白色,基部稍连合;雄蕊10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先端3浅裂。核果状浆果,直径约3mm,紫红色,先端有1残存的花柱。花期3-4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果实呈不规则的球形,直径约2mm。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,皱缩,先端有残存花柱,有的基部可见花萼和果柄。气香,味微苦。

归经

大肠经

性味

凉;苦;涩

功能主治

清热目渴;利尿;提神。主暑热烦渴;小便不利;泻痢;神疲眩晕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
复方

治肠炎泻痢:野茶子、马齿苋、板蓝根、山石榴、仙鹤草。水煎服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野茶子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止渴,利尿,提神。
主治
用于暑热烦渴,小便不利,泻痢,神疲眩晕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相关论述
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止渴,醒脑。治暑热口渴,小便不利,肠炎泻痢及头昏目眩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解暑止渴:野茶子泡开水服。

2、治小便不利:野茶子,车前草,木通,甘草,水煎服。

3、治肠炎泻痢:野茶子,板蓝根,山石榴,仙鹤草,水煎服。(1-3方出自《四川中药志第3册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季采收,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果实呈不规则的球形,直径约2mm,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,皱缩,先端有残存花柱,有的基部可见花萼和果柄。气香,味微苦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山茶科植物钝叶柃。
形态特征
灌木或小乔木状,高1-3米,有时可达7米;嫩枝圆柱形,淡褐色,被微毛,小枝灰褐色,无毛或几无毛;顶芽披针形,密被微毛和黄褐色短柔毛。叶革质,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3-5.5(-7)厘米,宽1-2.2(-3)厘米,顶端钝或略圆,偶有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上半部有疏线钝齿,有时近全缘,上面暗绿色,下面黄绿色,两面均无毛,中脉在上面凹下,下面凸起,侧脉5-7对,在两面均不明显;叶柄长1-1.5毫米,被微毛。花1-4朵腋生,花梗长1-1.5毫米,被微毛或疏生短柔毛。雄花:小苞片2,近圆形,长约0.5毫米,被微毛和短柔毛;萼片5,近膜质,卵圆形,长1-1.5毫米,顶端圆,有小突尖,被微毛,边缘无纤毛,外层的1-2片,除被微毛外,尚疏生短柔毛;花瓣5,白色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3毫米;雄蕊约10枚,花药不具分格,退化子房无毛。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,但略小;花瓣5,卵形或椭圆形,长约2毫米;子房圆球形,3室,无毛,花柱长约1毫米,顶端3浅裂。果实圆球形,直径3-4毫米,成熟时蓝黑色。花期2-3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地山区山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