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春花根

迎春花根,中药名。为木犀科植物迎春花JasminumnudiflorumLindl的根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具有清热息风,活血调经之功效。常用于肺热咳嗽,小儿惊风,月经不调。
别名 -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平。归肺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息风,活血调经。
主治 肺热咳嗽,小儿惊风,月经不调。
迎春花根
  • 迎春花根
  • 迎春花根
迎春花根
拼音注音
Yínɡ Chūn Huā Gēn
别名

金腰带根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迎春花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asminum nudoiflorum Lindl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秋季采挖,洗净泥土,切片或段,晒干.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灌丛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各地有栽培。

原形态

落叶灌木,直立或匍匐,高0.3-5m。小枝四棱形,棱上多少具狭翼。叶对生,三出复叶,小枝基部常具单叶;叶轴具狭翼;叶柄长3-10mm;小叶片卵形、长卵形或椭圆形、狭椭圆形,稀倒卵形,先个端锐尖或钝.具短尖头.基部楔形,叶缘反卷;顶生小叶片较大,长1-3cm,宽0.3-1.1cm,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,侧生小叶片长0.6-2.3cm,宽0.2-1cm,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;单叶为卵形或椭圆形,有时近圆形。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叶腋,稀生于小枝顶端;苞片小叶状,披针形、卵形或椭圆形;花便长2-3mm;花萼绿色,裂片5-6枚,窄披针形,先端锐尖;花冠黄色,径2-2.5cm,花冠管长0.8-2cm,宽3-6mm,向上渐扩大,裂片5-6枚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0.8-1.3cm,宽3-6mm,先端锐尖或圆钝;雄蕊2,着生于花冠筒内;子房2室。花期4-5月。

性味

苦;性平

功能主治

清热息风;活血调经。主肺热咳嗽;小儿惊风;月经不调

用法用量

内眼:煎场, 15~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木撒或调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迎春花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息风,活血调经。
主治
肺热咳嗽,小儿惊风,月经不调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清热消炎。”

2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79年版:“活血散瘀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热淋,小儿热咳:迎春花3-6g。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
2、治小儿惊风:迎春花根6g,香油数滴为引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或秋季采挖,洗净泥土,切片或段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木犀科植物迎春花。
形态特征
迎春花,又名金梅、黄梅、阳春柳、四方消。落叶灌木,直立或匍匐,高0.3-5m。小枝四棱形,棱上多少具狭翼。叶对生,三出复叶,小枝基部常具单叶;叶轴具狭翼;叶柄长3-10mm;小叶片卵形、长卵形或椭圆形、狭椭圆形,稀倒卵形,先端锐尖或钝,具短尖头,基部楔形,叶缘反卷;顶生小叶片较大,长1-3cm,宽0.3-1.1cm,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,侧生小叶片长0.6-2.3cm,宽0.2-1cm,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;单叶为卵形或椭圆形,有时近圆形。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叶腋,稀生于小枝顶端;苞片小叶状,披针形、卵形或椭圆形;花梗长2-3mm;花萼绿色,裂片5-6枚,窄披针形,先端锐尖;花冠黄色,径2-2.5cm,花冠管长0.8-2cm,宽3-6mm,向上渐扩大,裂片5-6枚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0.8-1.3cm,宽3-6mm,先端锐尖或圆钝;雄蕊2,着生于花冠筒内;子房2室。花期4-5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各地有栽培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灌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