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塘蒿

野塘蒿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香丝草Conyzabonariensis(L.)Cronq.的全草。分布于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具有清热解毒,除湿止痛,止血之功效。用于感冒,疟疾,风湿性关节炎,疮疡脓肿,外伤出血。
别名 -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。归心、胃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除湿止痛,止血。
主治 用于感冒,疟疾,风湿性关节炎,疮疡脓肿,外伤出血。
野塘蒿
  • 野塘蒿
  • 野塘蒿
野塘蒿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野塘蒿

别名

香丝草、小山艾、火草苗

来源

菊科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 (L.) Cronq.[Erigeron crispus Pourr.;E. linifolius Willd.],以全草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江苏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河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化学成分

含甾醇、胆碱、槲皮素及挥发油。

性味

苦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去湿,行气止痛。用于感冒,疟疾,急性风湿性关节炎。外用治小面积创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

3~4钱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野塘蒿

拼音注音
Yě Tánɡ Hāo
别名

小山艾、小加蓬、火草苗、蓑衣草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香丝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nyza bonariensis (L.) Cronq. [Drigeron bonariensis L.; E. linifolius Willd.; E. crispus Pourr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切段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田野及山坡草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香丝草 一年生或二年草本,高30-70cm。根纹锤形,具纤维状根。茎直立,全体被有开展性的细软毛,上部常分枝。单叶互生;基部叶披针形,长6-10cm,宽约1.5cm,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成羽裂,花后多凋落,有柄;茎生叶向上渐窄,绒状,全缘,无柄。头状花序直径1-1.5cm,有梗,在枝端排列成圆锥状;总苞长约5mm;总苞片2-3层,线形,长短几相近,有毛;舌状花白色,多层,不明显,雌性,全部结实,先端齿裂;管状花黄色,多数,两性,裂片5。瘦果长圆形,扁平,有毛;冠毛1-2层,外短内长。花期5-10月。

化学成分

地上部分含咖啡酸(caffeic acid),芹菜素(apigenin),金圣草素( chrysoeriol),木犀草素(luteolin),刺槐素(a-cacetin),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新绿原酸(neochlorogenicacid),洋蓟素(cynarin),3,5-二咖啡酰奎宁酸(3,5-dicaffeoylquinic acid),4,5-二咖啡酸奎宁酸,3,4-二咖啡酰奎宁酸,东莨菪甙(scopoletin),槲皮素-3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lucoside),二氢芥子醇(dihydrosinapyl alcohol),黄决明素(Chryso-obtusin),白术内酯(butenolide) I,大牻牛儿素(germacrane),反-毛叶醇内酯(trans-lachnophyllum lactone)顺-毛叶醇甲酯(eis-lachnophyllummethyl ester)。

性味

味苦;性凉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;除湿止痛;止血。主感冒;疟疾;风湿性关节炎;疮疡脓肿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2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野塘蒿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除湿止痛,止血。
主治
用于感冒,疟疾,风湿性关节炎,疮疡脓肿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相关论述
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排脓解毒,利气。治肿毒化脓,遗精,白带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遗精:野塘蒿(去粗皮叶)6g,水杨柳9g,大叶柳树根9g,牛皮冻15g。水煎服。

2、治肿毒化脓:野塘蒿鲜叶,捣烂敷患处。

3、治白带:野塘蒿(去皮)6g,白花茵陈15g,土木履15g,白花乌蔸15g,白鸡冠花15g,水煎服。(1-3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切断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植物香丝草。
形态特征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根纺锤状,常斜升,具纤维状根。茎直立或斜升,高20-50厘米,稀更高,中部以上常分枝,常有斜上不育的侧枝,密被贴短毛,杂有开展的疏长毛。叶密集,基部叶花期常枯萎,下部叶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-5厘米,宽0.3-1厘米,顶端尖或稍钝,基部渐狭成长柄,通常具粗齿或羽状浅裂,中部和上部叶具短柄或无柄,狭披针形或线形,长3-7厘米,宽0.3-0.5厘米,中部叶具齿,上部叶全缘,两面均密被贴糙毛。头状花序多数,径约8-10毫米,在茎端排列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,花序梗长10-15毫米;总苞椭圆状卵形,长约5毫米,宽约8毫米,总苞片2-3层,线形,顶端尖,背面密被灰白色短糙毛,外层稍短或短于内层之半,内层长约4毫米,宽0.7毫米,具干膜质边缘。花托稍平,有明显的蜂窝孔,径3-4毫米;雌花多层,白色,花冠细管状,长3-3.5毫米,无舌片或顶端仅有3-4个细齿;两性花淡黄色,花冠管状,长约3毫米,管部上部被疏微毛,上端具5齿裂;瘦果线状披针形,长1.5毫米,扁压,被疏短毛;冠毛1层,淡红褐色,长约4毫米。花期5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路边、田野及山坡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