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精草,中药名。为谷精草科谷精草属植物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.的干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。具有疏散风热,明目,退翳的功效。主治风热目赤,眼生翳膜,风热头痛、齿痛。
1、风热目赤,眼生翳膜:本品轻浮升散,善疏散头面风热、明目退翳,用治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、眼生翳膜者。
2、风热头痛、齿痛:取其疏散风热止痛之效而治风热头痛、齿痛。
耳朵刷子、挖耳朵草、珍珠草、鼓槌草、衣钮草、谷精珠[头状花序]
本品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. 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。秋季采收,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,晒干。
本品头状花序呈半球形,直径4~5mm;底部有苞片层层紧密排列,苞片淡黄绿色,有光泽,上部边缘密生白色短毛;花序顶部灰白色。揉碎花序,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黄绿色未成熟的果实。花茎纤细,长短不一,直径不及1mm,淡黄绿色,有数条扭曲的棱线。质柔软。无臭,味淡。
置通风干燥处。
除去杂质,切段。
本品粉末黄绿色。腺毛头部长椭圆形,1~4细胞,表面有细密网状纹理;柄单细胞。非腺毛甚长,2~4细胞。种皮表皮细胞,表面观扁长六角形,壁上衍生伞形支柱。花茎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,表面有纵直角质纹理,气孔类长方形。果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,垂周壁豆粒状增厚。花粉粒类圆形,具螺旋状萌发孔。
归肝、肺经。
辛、甘,平。
疏散风热,明目,退翳。用于风热目赤,肿痛羞明,眼生翳膜,风热头痛。
4.5~9g。
(1)同属植物尚有下列两种,在不同地区亦供药用:赛谷精草(流星草)Eriocaulon sieboldianum Sieb. et Zucc. ex Steud.;华南谷精草(谷精珠)Eriocaulon saxangulara L.。
(2)眼科常用药物,对风热目疾,翳膜遮睛等症,常与菊花、桑叶、防风、生地、麦冬、赤芍、牛蒡子等配伍应用。
戴星草(《开宝本草》),文星草、流星草(《纲目》),移星草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珍珠草(《江苏植药志》),鱼眼草(《陆川本草》),天星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佛顶珠、灌耳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《开宝本草》
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带花茎的花序。8~9月采收,将花茎拔出,除去泥杂,晒干。
生长于水稻田或池沼边潮湿处。分布安徽、扛苏、浙江、台湾、广东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等地。主产江苏,浙江。此外,湖北、安徽、江西等地亦产。
一年生草本。叶簇生,线状披针形,长8~18厘米,中部宽3~4毫米,先端稍钝,无毛.花茎多数,簇生,长可达25厘米,鞘部简状,上部斜裂;头状花序半球形,直径5~6毫米,总苞片倒卵形,苞片膜质,楔形,于背面的上部及边缘密生白色棍状短毛;花单性,生于苞片腋内,雌雄花生于同一花序上,有短花梗;雄花少数,生于花序中央,萼片愈合成佛焰苞状,倒卵形,侧方开裂。先端3浅裂,边缘有短毛;花瓣连合成倒圆锥形的管,先端3裂,裂片卵形,上方有黑色腺体1枚,雄蕊6,花药圆形,黑色;雌花多数,生于花序周围,几无花梗,花瓣3,离生,匙状倒披针形,上方的内面有黑色腺体1枚,质厚;子房3室,各室具1胚珠,柱头3裂。蒴果3裂。花、果期6~11月。
为带花茎的头状花序。花序呈扁圆形,直径4~5毫米;底部有鳞片状浅黄色的总苞片,紧密排列呈盘状;小花30~40朵,灰白色,排列甚密,表面附有白色的细粉;用手搓碎后,可见多数黑色小粒及灰绿色小形种子。花序下连一细长的花茎,长约15~18厘米,黄绿色,有光泽;质柔,不易折断。臭无,味淡,久嚼则成团。以珠大而紧、灰白色,花茎短、黄绿色,无根、叶及杂质者为佳。
谷精草水浸剂(1:6)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,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毛谷精草水浸剂,也对絮状表皮癣菌,羊毛状小芽胞癣菌,须疱癣菌,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效(试管内双倍稀释法)。谷精草(品种未鉴定)煎剂(100%),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,有效浓度为1:320(试管法):对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弱。
入肝、胃经。
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厥阴、阳明经。"
辛甘,凉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平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。"
①《本草述》:"忌铁。"
②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虚病目者禁用。"
祛风散热,明目退翳。治目翳,雀盲,头痛,齿痛,喉痹,鼻衄。
①《开宝本草》:"主疗喉痹,齿风痛,及诸疮疥。"
②《纲目》:"治头风痛.目盲翳膜,痘后生翳,止血。"
内服:煎汤,3~4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撒。
①治风热目翳,或夜晚视物不清:谷精草一至二两,鸭肝一至二具(如无鸭肝用白豆腐)。酌加开水炖一小时,饭后服,日一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目中翳膜:谷精草、防风等分。为末,米饮服之。(《纲目》)
③治小儿痘疹眼中生翳:谷精草一两,生蛤粉五分,黑豆皮二钱,加白芍三钱(酒微炒)。上为细末,用猪肝一叶,以竹刀批作片子,掺药末在内,以草绳缚定,磁器内慢火煮熟,令儿食之,不拘时,连汁服,服至一、二月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
④治小儿雀盲至晚忽不见物:羯羊肝一具,不用水洗,竹刀剖开,入谷精草一撮,瓦罐煮熟,日食之。忌铁器。如不肯食,炙熟捣作丸,如绿豆大,每服三十丸,茶下。(《卫生家宝方》)
⑤治偏正头痛:谷精草一两,为末,用白面调摊纸花子上,贴痛处,干又换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⑥治脑风头痛:谷精草(末)、铜绿(研)各一钱,消石半钱(研)。上三味,捣研和匀,每用一字,吹入鼻内,或偏头痛随病左右吹鼻中。(《圣济总录》谷精草散)
⑦治牙齿风疳、齿龈宣露:谷精草一分(烧灰),白矾灰一分,蟾酥一片(炙),麝香少许。上药,同研为散,每取少许,敷于患处。(《圣惠方》谷精草散)
⑧治鼻衄,终日不止,心神烦闷:谷精草,捣罗为末,以热面汤,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⑨治小儿肝热,手足掌心热:谷精草全草二至三两,猪肝二两。加开水炖一小时服,日一至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同属植物赛谷精草及白珠谷精草的带花茎的头状花序亦同等入药。头状花序较小,直径2~4毫米,灰黄色,小花十几朵,较疏松排列,花茎细而柔软,有时带有叶片。产于江苏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在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,习惯使用华南谷精草及毛谷精草的头状花序,通称"谷精珠"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谷精草
疏散风热,明目,退翳。
1、风热目赤,眼生翳膜:本品轻浮升散,善疏散头面风热、明目退翳,用治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、眼生翳膜者。
2、风热头痛、齿痛:取其疏散风热止痛之效而治风热头痛、齿痛。
内服:煎服,5-10g。
尚不明确。
含谷精草素。
本品水浸剂体外试验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:其煎剂对绿脓杆菌、肺炎双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1、治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、眼生翳膜者,可与荆芥、决明子、龙胆草等配伍,如谷精草汤(《审视瑶函》)。
2、治风热头痛、齿痛,常配薄荷、菊花、牛蒡子等药同用。
谷精草配密蒙花:谷精草甘平走行上焦,直达巅顶,善于疏散头部风热,而无寒凉遏抑之弊;密蒙花长于养血明目,专在治本。二药配用,标本兼顾,使明目退翳作用增强。适用于肝血不足、风热上壅之目生翳障、视物不清、迎风流泪等。
1、蝉蜕与谷精草:两者均味甘、归肝经而能疏散风热,明目退翳,主治风热上扰引起的目赤翳障。然蝉蜕甘寒质轻,属辛凉解表药,长于疏散肺经风热,宣肺疗哑,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的发热头痛及风热上攻之咽痛音哑;又能透疹止痒,息风止痉,适用于麻疹不透、风疹湿疹、皮肤瘙痒及小儿惊痫夜啼、破伤风证。谷精草甘平,轻浮升散,直上头面,善于疏散头面风热而明目退翳。
2、木贼与谷精草:两者均甘平,归肝经,功能疏散风热,明目退翳,主治外感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、羞明多泪及外障目赤、翳膜遮睛属肝虚者,且常相须为用。然木贼味苦入肺,属辛凉解表药,散风热之力更强,有发汗解表之功,多用于目赤翳障兼表证者;又兼有止血作用,可用于便血痔血。谷精草质轻升浮,善疏散头面风热而明目退翳,常用治风热上攻之目赤翳障,以及头痛、牙痛、咽喉肿痛。
秋季釆收,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,干燥。
置通风干燥处。
1、本品粉末黄绿色。腺毛头部长椭圆形,1-4细胞,顶端细胞较长,表面有细密网状纹理;柄单细胞。非腺毛甚长,2-4细胞。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扁长六角形,壁上衍生伞形支柱。花茎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,表面有纵直角质纹理,气孔类长方形。果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,垂周壁念珠状增厚。花粉粒类圆形,具螺旋状萌发孔。
2、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3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谷精草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通则0502)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丙酮(10:0.6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。
本品头状花序呈半球形,直径4-5mm;底部有苞片层层紧密排列,苞片淡黄绿色,有光泽,上部边缘密生白色短毛;花序顶部灰白色。揉碎花序,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黄绿色未成熟的果实。花茎纤细,长短不一,直径不及1mm,淡黄绿色,有数条扭曲的棱线。质柔软无臭,味淡。
本品为不规则段状,其余参见“药材”项。
伪品:
蚤缀:为石竹科植物蚤缀ArenariaserpyllifoliaL.的干燥全草。为细弱草本植物,茎呈圆柱形,直径约1mm,黄绿色或浅黄绿色,节稍膨大,节间长1-3.5cm,有分枝。叶对生,无柄,叶片卵圆形,长2-5mm,直径1.5-3mm。蒴果卵状圆锥形,长3-4mm,宽2-2.5mm浅黄棕色,种子肾形,黑色,极小。
谷精草科谷精草属植物谷精草。
草本植物。叶线形,丛生,半透明,具横格,长4-10(-20)的cm,中部宽2-5mm,脉7-12(-18)条。花葶多数,长达25(-30)cm,粗0.5mm,扭转,具4-5棱;鞘状苞片长3-5cm,口部斜裂;花序熟时近球形,禾秆色,长3-5mm,宽4-5mm;总苞片倒卵形至近圆形,禾秆色,下半部较硬,上半部纸质,不反折,长2-2.5mm,宽1.5-1.8mm,无毛或边缘有少数毛,下部的毛较长;总(花)托常有密柔毛;苞片倒卵形至长倒卵形,长1.7-2.5mm,宽0.9-1.6mm,背面上部及顶端有白短毛;雄花:花萼佛焰苞状,外侧裂开,3浅裂,长1.8-2.5mm,背面及顶端多少有毛;花冠裂片3,近锥形,几等大,近顶处各有1黑色腺体,端部常有2细胞的白短毛;雄蕊6枚,花药黑色,雌花:萼合生,外侧开裂,顶端3浅裂,长1.8-2.5mm,背面及顶端有短毛,外侧裂口边缘有毛,下长上短;花瓣3枚,离生,扁棒形,肉质,顶端各具1黑色腺体及若干白短毛,果成熟时毛易落,内面常有长柔毛;子房3室,花柱分枝3,短于花柱。种子矩圆状,长0.75-1mm,表面具横格及T字形突起。花果期7-12月。
分布于华东、西南及湖南、台湾等地。
主产于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生于池沼、溪沟和水田边等潮湿处。
喜温暖潮湿气候,忌干旱、忌严寒。宜选择水田或低湿地栽培。
种子繁殖。
1、种子繁殖:秋季采收成熟花草,晒干,搓碎后收集种子待播。春季,均勺撒播,播种时放干田水,发芽出苗后灌浅水养护。
2、田间管理:生长期拔除杂草3-4次,追肥1-2次;定期灌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