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簪花根

玉簪花根,中药名。为百合科植物玉簪花Hosta plantaginea(Lam.)Aschers.的根茎。具有消肿,解毒,止血的功效。主治痈疽,瘰疬,咽肿,吐血,骨鲠。
别名 -
药味 味甘、淡
药性 微寒
归经 味甘、淡,性微寒;归心、肾、膀胱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消肿,解毒,止血。
主治 主要用于痈疽,瘰疬,咽肿,吐血,骨鲠。
玉簪花根
  • 玉簪花根
  • 玉簪花根
玉簪花根
拼音注音
Yù Zān Huā Gēn
出处

《品汇精要》

来源

为百合科植物玉簪花根茎。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、须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

植物形态详"玉簪花"条。

化学成分

根含香豆精类、三萜成分、多糖、氨基酸。

归经

①《玉楸药解》:"入足少阴肾经。"
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肝二经。"

性味

甘辛,寒,有毒。

①《品汇精要》:"味微苦,性寒,有小毒。"

②《纲目》:"甘辛,寒,有毒。"

注意

《品汇精要》:"凡服勿犯牙齿。"

功能主治

消肿,解毒,止血。治痈疽,瘰疬,咽肿,吐血,骨鲠。

①《品汇精要》:"根捣汁,疗诸骨鲠。"

②《纲目》:"捣汁服,解一切毒;涂痈肿。"

③《本草再新》:"治一切疮毒,破血消肿,排脓散风。"

④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崩症,牙痛。"

⑤《岭南采药录》:"患喉蛾,取根捣汁含漱。"

⑥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治带症。"

⑦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吐血,咽喉红肿,敷痈疽、瘰疬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或捣汁,1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

①治乳痈初起:玉簪花根擂酒服,以渣敷之。(《海上方》)

②治崩漏,白带:玉簪根二两,炖肉吃;或配三白草各五钱至一两,炖肉吃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
③下鱼骨哽:玉簪花根,山里红果根。同捣自然汁,以竹筒灌入喉中,其骨自下,不可着牙齿。(《乾坤生意》)

④刮骨取牙:玉簪根(干者)一钱,白砒三分,白硇七分,蓬砂二分,威灵仙三分,草乌头一分五厘。为末,以少许点疼处,即自落也。(《余居士选奇方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玉簪花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消肿,解毒,止血。
主治
主要用于痈疽,瘰疬,咽肿,吐血,骨鲠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捣汁,6-9g。外用:捣敷。
注意事项
《品汇精要》:凡服勿犯牙齿。
化学成分
根含香豆精类、三萜成分、多糖、氨基酸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品汇精要》:根捣汁,疗诸骨鲠。

2、《纲目》:捣汁服,解一切毒;涂痈肿。

3、《本草再新》:治一切疮毒,破血消肿,排脓散风。

4、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崩症,牙痛。

5、《岭南采药录》:患喉蛾,取根捣汁含漱。

6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治带症。

7、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吐血,咽喉红肿,敷痈疽、瘰疬。

临床应用

临床应用

1、治乳痈初起:玉簪花根擂酒服,以渣敷之。(《海上方》)

2、治崩漏,白带:玉簪根二两,炖肉吃;或配三白草各五钱至一两,炖肉吃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
3、下鱼骨哽:玉簪花根,山里红果根。同捣自然汁,以竹筒灌入喉中,其骨自下,不可着牙齿。(《乾坤生意》)

4、刮骨取牙:玉簪根(干者)一钱,白砒三分,白硇七分,蓬砂二分,威灵仙三分,草乌头一分五厘。为末,以少许点疼处,即自落也。(《余居士选奇方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、须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百合科植物玉簪花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。具粗根茎。叶根生;叶柄长20-40cm;叶片卵形至心状卵形,长15-25cm,宽9-15.5cm。花葶于夏秋两委从叶丛中抽出,具1枚膜质的苞片状叶,后者长4-6cm,宽1.5-2cm;总状花序,花梗长1.2-2cm,基部具苞片,苞片长2-3cm,宽1-1.2cm;花白色,芳香,花被筒下部细小,长5-6cm,直径2.5-3.5cm,花被裂片6,长椭圆形,长3.5-4cm,宽约1.2cm;雄蕊下部与花被筒贴生,与花被等长,或稍伸出花被外;子房长约1.2cm;花柱常伸出花被外。蒴果圆柱形,长6cm,直径1cm。花期7-8月。果期8-9月。
分布区域
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生长环境
生于阴湿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