糠谷老

糠谷老,中药名。为霜霉科真菌禾指梗霉Sclerosporagraminicola(Sacc.)Schrot.寄生在谷子上所产生的病菌穗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具有清利湿热之功效。常用于水肿,小便不利,心烦,口渴,痢疾,湿疹,疮疖。

别名 看谷老、老谷穗、鎗谷老、老鎗谷、老枪谷、粟奴,禾指梗霉、粟白发菌、粟白发、谷子白发
药味 味淡
药性 微寒
归经 味淡,性微寒,归脾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利湿热。
主治

用于水肿,小便不利,心烦,口渴,痢疾,湿疹,疮疖。

糠谷老
  • 糠谷老
  • 糠谷老
糠谷老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糠谷老

拼音注音
Kānɡ Gǔ Lǎo
别名

糠古老、看谷老、老谷穗、枪谷老、老枪谷、枪谷

来源

真菌类霜霉科指梗霉属植物禾指梗霉(粟白发菌)Sclerospora graminicola (Sacc.)Schroet.寄生粟穗上而形成的糠粃谷穗。秋季收割小米时采收,晒干即为成品。用时剪成段。

性味

咸,寒。

功能主治

清湿热,利小便。用于尿路感染,浮肿,小便不利。

用法用量

2~5钱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糠谷老

拼音注音
Kānɡ Gǔ Lǎo
别名

看谷老、老谷穗、鎗谷、鎗谷老、老鎗谷

出处

《山西中草药》

来源

为禾本科植物粟感染禾指梗霉而生糠秕的病穗。秋季收割粟米时采收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华北、东北、西北等种植粟米的地区常有发现。

性状

病穗呈貂尾状。花颖发展成畸形叶状体,大多不实或间有少数子粒。用手搓时可散落棕色粉末状的卵孢子。

性味

咸,微寒。

功能主治

清湿热,利小便,止痢。治尿道炎,痢疾,浮肿,小便不利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
复方

①治尿道炎,小便涩痛:糠谷老五钱,水煎服。

②治体虚浮肿、心烦、口渴、小便少:糠谷老五钱,水煎服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糠谷老

拼音注音
Kānɡ Gǔ Lǎo
别名

看谷老、老谷穗、粟奴、禾指梗霉、粟白发菌、粟白发、老枪谷、谷子白发

英文名
Foxtail Millet
出处

出自《山西中草药》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霜霉科真菌禾生指梗霉寄生在谷子上所产生的病菌穗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lerospora graminicola(Sacc.)Schrot.

采收和储藏:秋季收割粟米时采收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寄生于谷子的幼苗、叶及花穗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
原形态

菌丝体无横隔膜,壁薄,无色。孢子囊梗丛生,短而粗,近顶端数次分枝,(250-420)μm×(20-27)μm,无色,无隔膜;孢子囊为倒卵形或椭圆形,(10-27)μm×(14-43)μm,顶端有乳头状突起,产生2-4个游动孢子。孢子不规则形,侧生2条鞭毛,不久鞭毛失去而成为静孢子;静孢子球形,直径65-100μm,遇潮湿即萌发芽管。卵器黄褐色,壁厚,孢子近球形,淡黄色或黄褐色,直径30-35μm。被侵染的谷穗短缩,肥肿,部分或全部变为畸形,呈貂尾状、扫帚状或刺猬状,带红色,枯死后变深褐色,破裂后放出大量粉末,即为卵孢子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病菌穗呈貂尾状,长5-17cm,直径约3cm,淡黄色至黄褐色,基部常有短花序梗。全穗密被病变的叶状体,披针形,或丝裂呈发状,长8-15mm。大多不实或间有少数子粒。用手搓可散落棕色粉末状物。质松散。气微腥,味淡稍涩。

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棕褐色。卵孢子球形、近球形至长圆形,在藏卵器内,淡黄色或黄褐色,直径25-40μm。孢子囊广卵形至卵球形,长20-30μm,直径15-20μm,透明无色。游动孢子肾形,中凹处具2条鞭毛。孢囊梗稀少,长150-200μm,直径16-20μm,顶端不规则分枝2-3次,主枝直径8-16μm,末端小枝呈圆锥状。

炮制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泥土。

饮片性状:为貂尾状。花颖呈叶状体,大多不实或间有少数子粒。用手搓时可散落棕色粉末状的卵孢子。

贮干燥容器内,置阴凉干燥处。

归经

大肠;脾;肾;膀胱经

性味

淡;微寒

功能主治

清利湿热。主水肿;小便不利;心烦;口渴;痢疾;湿疹;疮疖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复方

①治尿道炎,小便涩痛: 糠谷老五钱,水煎服。②治体虚浮肿、心烦、口渴、小便少:糠谷老五钱,水煎服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糠谷老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利湿热。

主治

用于水肿,小便不利,心烦,口渴,痢疾,湿疹,疮疖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相关论述

《山西中草药》:“咸,微寒。”

《河北中草药》:“入脾、肾经。”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咸,寒。”

刘波《中国药用真菌》:“性微寒,味淡稍涩,微带腥气。”

《山西中草药》:“清湿热,利小便,止痢。治尿道炎,小便时涩痛,体虚浮肿,心烦口渴,小便少,痢疾。”

《河北中草药》:“外用治湿疹、疮疖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.治尿闭:糠谷老30g,淡竹叶6g。水煎服。每日2次。(刘波《中国药用真菌》)

2.治痢疾:糠谷老15g,红痢加白糖30g,白痢加红糖30g。水煎服。(《山西中草药》)

3.治体虚浮肿,心烦口渴:糠谷老15g,棉花根9g。水煎服。(《青岛中草药手册》)

4.治湿疹,疮疖:糠谷老炒焦,研末,调敷患处。(《河北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备用。

炮制方法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泥土。

药材鉴别

鉴别

粉末特征:棕褐色。卵孢子球形、近球形至长圆形,在藏卵器内,淡黄色或黄褐色,直径25-40μm。孢子囊广卵形至卵球形,长20-30μm,直径15-20μm,透明无色。游动孢子肾形,中凹处具2条鞭毛。孢囊梗稀少,长150-200μm,直径16-20μm,顶端不规则分枝2-3次,主枝直径8-16μm,末端小枝呈圆锥状。

药材性状

病菌穗呈貂尾状,长5-17cm,直径约3cm,淡黄色至黄褐色,基部常有短花序梗。全穗密被病变的叶状体,披针形,或丝裂呈发状,长8-15mm。大多不实或间有少数子粒。用手搓可散落棕色粉末状物。质松散。气微腥,味淡稍涩。

饮片性状

为貂尾状。花颖呈叶状体,大多不实或间有少数子粒。用手搓时可散落棕色粉末状的卵孢子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霜霉科真菌禾生指梗霉。

形态特征

禾生指梗霉,又名谷子白发病菌《真菌名词及名称》。菌丝体无横隔膜,壁薄,无色。孢子囊梗丛生,短而粗,近顶端数次分枝,(250-420)μm×(20-27)μm,无色,无隔膜;孢子囊为倒卵形或椭圆形,(10-27)μm×(14-43)μm,顶端有乳头状突起,产生2-4个游动孢子。孢子不规则形,侧生2条鞭毛,不久鞭毛失去而成为静孢子;静孢子球形,直径65-100μm,遇潮湿即萌发芽管。卵器黄褐色,壁厚,孢子近球形,淡黄色或黄褐色,直径30-35μm。被侵染的谷穗短缩,肥肿,部分或全部变为畸形,呈貂尾状、扫帚状或刺猬状,带红色,枯死后变深褐色,破裂后放出大量粉末,即为卵孢子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
道地产区

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寄生于谷子的幼苗、叶及花穗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