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见穿

石见穿,中药名。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 Salvia chinensis Bentham 的全草。具有活血化瘀,清热利湿,散结消肿的功效。主治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崩漏,便血,湿热黄疸,热毒血痢,淋痛,带下,风湿骨痛,瘰疬,疮肿,乳痈,带状疱疹,麻风,跌打瘀肿。
别名 小丹参,半枝莲,活血草,紫丹花,紫参,月下红,五凤花,乌沙草,石打穿,山缝拿,红根参,大发汗,石大川,田芹菜,墨面风
药味 苦,辛
药性 微寒
归经 脾经,肝经
分类 活血化瘀药
产地 江苏,安徽,江西,湖北,湖南,广东,广西,四川,云南等
功能 活血化瘀,清热利湿,散结消肿。
主治 主要用于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崩漏,便血,湿热黄疸,热毒血痢,淋痛,带下,风湿骨痛,瘰疬,疮肿,乳痈,带状疱疹,麻风,跌打瘀肿。
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  • 石见穿
石见穿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见穿

拼音注音
Shí Jiàn Chuān
别名

石打穿、月下红、小红参、紫丹花

来源

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紫参Salvia chinensia Benth.,以全草入药。开花期采割全草,晒干。

性味

微苦,平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活血镇痛。用于黄疸型肝炎,癌症,肾炎,白带,痛经,淋巴结结核,象皮病;外用治面神经麻痹,乳腺炎,疖肿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石见穿

拼音注音
Shí Jiàn Chuān
别名

月下红(《苏州本产药材》),华鼠尾草、乌沙草、黑面风、大发汗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石打穿、石大川(《全展选编·妇产科》)。

出处

《纲目》

来源

为唇形科植物紫参全草。夏至到处暑间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生长在路边、山坡上。分布华东、湖北、四川、广西、广东、湖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紫参,又名:小丹参.

一年生草本,直立或在基部下倾,高20~70厘米。茎单一或分枝,全株被有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。叶为完全单叶,或上部为单叶,下部为复叶;复叶由3小叶组成,小叶片卵形或披针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心脏形或楔形,边缘有圆锯齿,下面脉上有短柔毛;单叶为卵形至披针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心脏形或楔形,边缘有圆锯齿或全缘,长13~70毫米,宽8~45毫米,两面均有短柔毛;叶柄长1~30毫米。轮伞花序有6花,集成多轮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,花序长6吨4厘米;苞片披针形,长于小花梗;花萼钟状,长4.5~6毫米,有11条脉纹,外面脉上和喉部均有长柔毛,上唇紫色,全缘,顶端有3短尖,两侧有狭翅,下唇有2齿;花冠紫色,长10毫米,外面有长柔毛,冠筒内面基部有毛环,上唇倒心形,先端凹,长3.5毫米,宽3.3毫米,下唇长5毫米,宽7毫米,有3裂片;雄蕊着生于下唇的基部,花丝短,花药1室。小坚果椭圆状卵形,褐色,光滑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
化学成分

全草含甾醇、三萜成分、氨基酸。根含水苏糖。

性味

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"苦辛,平。"

功能主治

治噎膈,痰喘,肝炎,赤白带,痈肿,瘰疬。

①《纲目》:"主骨痛,大风,痈肿。"

②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"治噎膈,痰饮气喘。"

③《江苏药材志》:"治瘰疬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捣汁和服。

临床应用

①治疗急、慢性肝炎

取紫参2两,或加糯米稻草1两,水煎两次,煎液合并加红糖半两,两次分服(儿童减半)。治疗205例,治愈150例,进步33例,无效22例。其中急性169例,治愈126例,平均治愈日数36天;慢性36例,治愈24例。

②治疗赤白带下

取石打穿2两,水煎服。每日一剂,连服5~7天。治疗800多例,有效率80%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石见穿

拼音注音
Shí Jiàn Chuān
别名

紫参、五凤花、小丹参、月下红、乌沙草、墨面风、大发汗、石打穿、石大川、山缝拿、紫丹花、红根参、半枝莲、田芹菜、活血草

英文名
Chinese Sage Herb, Herb of Chinese Sage
出处

出自《纲目》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via chinensis Benth.

采收和储藏:开花期采割全草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及田野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一年生草本,高20-70cm。根多分枝,直根不明显,黄褐色。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。茎单一或分枝,直立或基部倾斜,四棱形。叶对生;下部叶为三出复叶,顶端小叶较大,两侧小叶较小,卵形或披针形,上部叶主国单叶,卵形至披针形,长1.5-8cm,宽0.8-4.5m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近心形或楔形,边缘具圆锯或全缘,两面均被有短柔毛毛。轮伞花序,每轮有花6,组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,顶生或腑生,花序长5-24cm;苞片披针形,长于小花梗;花萼钟状,长4.5-6mm。有11条脉纹,外面脉上和喉部均有长柔毛,花冠紫色或蓝紫色,冠筒长10mm,冠檐二唇形,上唇倒心形,先端凹,下唇呈3裂,中裂片倒心形;雄蕊花丝较短,藏于花冠之内。小坚果椭圆状卵形,褐色,光滑,包被于宿萼之内。花期8-10月。

栽培
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或凉爽的气候,北方可在暖季栽培。

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春季3-4月播种,开浅沟条播,行距33cm,覆土0.7-1cm,播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,约15d出苗,齐苗后,过密处间苗,生长后期应注意松土、除草,雨季注意排涝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茎方柱形,长20-70cm,直径1-4mm,单一或分枝;表面灰绿色或暗紫色,有白色长柔毛,以茎的上部及节处为多;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椭部白色或褐黄色。叶多卷曲,破碎,有时复叶脱落,仅见单叶,两面被白色柔毛,下面及叶脉上较明显,轮伞花序多轮,集成假总状,花冠二唇形,蓝紫色,多已脱落,宿萼筒外面脉上有毛,筒内喉部有长柔毛。小坚果椭圆形,褐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
以叶多、色绿、带花者为佳。

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上表皮细胞长方形,下表皮细胞较小,外被角质层,有气孔及毛茸。栅栏组织1-2列细胞胞,海绵组织4-5列细胞。主脉维管束外韧型,上下表皮内方均有厚角组织,维管束上下两侧可见纤维。

茎横切面:呈四棱形。表皮细胞1列,外被角质层,可见毛茸。皮层外侧在四角棱处有4-6列厚角细胞;内皮层清晰。维管束外韧型,角隅处发达,韧皮部外侧有纤维2-4列,木质部连成环。髓部大。

叶表面观: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呈连珠状增厚,具角质纹理;腺鳞头部4细胞,直径30-45μm,柄单细胞;小腺毛头部单细胞,直径18-23μm,柄短,单细胞;非腺毛多存在于叶脉处,1-11细胞,长72-1620μm,壁厚,具疣状突起,有时细胞缢缩;气孔直轴式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,毛少,无气孔。

化学成分

全草含异丹参酚酸(isosalvianolic acid)C,丹参酚酸(salvianolic acid)B、D,紫草酚酸(lithospermic acid),迷迭香酸(rosmarinic 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,原儿茶醛(protocater-chualdehyde),R-(+)-β-(3,4-二羟基苯基),乳酸[R-(+)-β-(3,4-dihydroxyphenyl)lactic acid][1]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[2]。此外还含甾醇,三萜成分,氨基酸[3]。

根含水苏糖(stachyose)[4]。

鉴别

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粉末0.5g,加50%乙醇10ml,水浴温浸10min,滤过,取滤液1ml,加0.2%茚三酮试剂,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,溶液显红紫色。(检查氨基酸)(2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0ml,水浴加热5-10min,滤过,取滤液2ml于蒸发皿中,蒸干,冷后加1%三氯化铁-冰乙酸试剂1ml溶解,移至干燥小试管中,沿管壁加硫酸1ml,两液面交界处呈现棕红色环,上层现绿色至蓝绿色。(检查甾醇类)

归经

归肝;脾经

性味

味辛;苦;性微寒

功能主治

活血化瘀;清热利湿;散结消肿。主月经不调;痛经;经闭;崩漏,便血;湿热黄疸;热热毒血痢;淋痛;带下;风湿骨痛;瘰疬;疮肿;乳痈;带状疱疹;麻风;跌打伤肿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5g;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各家论述

1.《纲目》:主骨痛,大风,痈肿。

2.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治噎膈,痰饮气喘。

3.《江苏药材志》:治瘰疬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石见穿

功效作用

功能
活血化瘀,清热利湿,散结消肿。
主治
主要用于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崩漏,便血,湿热黄疸,热毒血痢,淋痛,带下,风湿骨痛,瘰疬,疮肿,乳痈,带状疱疹,麻风,跌打瘀肿。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5g;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化学成分

全草含异丹参酚酸C,丹参酚酸B、D,紫草酚酸,迷迭香酸,咖啡酸,原儿茶醛,R-(+)-β-(3,4-二羟基苯基)乳酸,齐墩果酸。此外还含甾醇,三萜成分,氨基酸。根含水苏糖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本草纲目》:主骨痛,大风,痈肿。

2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活血化瘀,止血,解毒,消肿。

3、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治噎膈,痰饮气喘。

4、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:主治黄疸型肝炎,湿热带下,菌痢,痛经;外治面神经麻痹,乳腺炎,疖肿,跌打损伤。

5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版:用于早期肝硬化,淋巴结核,肿痛。

临床应用

临床应用

1、治月经不调:紫参30-60g,水煎,冲黄酒服;或加龙芽草、益母草各30g,水煎,冲红糖、黄酒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2、治痛经:紫参60-120g,红糖适量,煎服;或紫参15g,生姜2片,红糖适量,煎服。(《庐山中草药》

3、治子宫出血,肠出血:紫参30g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
4、治肝炎:紫参60-120g,茵陈60g,糯稻根60g。水煎,分两次服。(《庐山中草药》)

5、治菌痢:石见穿、陈皮各30g,甘草3-6g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
6、治淋巴结结核:紫参根9-12g,羊乳块根30g。水煎服,连服1-2星期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
7、治带状疱疹:紫参鲜叶捣汁,加烧酒外搽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8、治面神经麻痹、乳腺炎、疖肿:石见穿鲜根30g,加红糖和米饭适量同捣烂,敷患处;另取石见穿、六月雪各15g,水煎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

;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二季花期采割,除去杂质,干燥。
炮制方法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干燥,筛去灰屑。

保存方法

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。

药材鉴别

鉴别

本品叶的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多角形,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;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上下表皮均有角质线纹。气孔直轴式或不定式。腺毛两种:一种为腺鳞,头部4细胞,直径30-45μm,柄单细胞;另一种头部单细胞,直径约19μm,柄单细胞。非腺毛1-10细胞,壁有疣状突起。草酸钙方晶直径5-14μm。

药材性状

茎方柱形,长20-70cm,直径1-4mm,单一或分枝;表面灰绿色或暗紫色,有白色长柔毛,以茎的上部及节处为多;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椭部白色或褐黄色。叶多卷曲,破碎,有时复叶脱落,仅见单叶,两面被白色柔毛,下面及叶脉上较明显,轮伞花序多轮,集成假总状,花冠二唇形,蓝紫色,多已脱落,宿萼筒外面脉上有毛,筒内喉部有长柔毛。小坚果椭圆形,褐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以叶多、色绿、带花者为佳。

饮片性状
参见药材性状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。
形态特征

一年生草本,高20-70cm。根多分枝,直根不明显,黄褐色。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。茎单一或分枝,直立或基部倾斜,四棱形。叶对生;下部叶为三出复叶,顶端小叶较大,两侧小叶较小,卵形或披针形,上部叶主国单叶,卵形至披针形,长1.5-8cm,宽0.8-4.5m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近心形或楔形,边缘具圆锯或全缘,两面均被有短柔毛毛。轮伞花序,每轮有花6,组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,顶生或腑生,花序长5-24cm;苞片披针形,长于小花梗;花萼钟状,长4.5-6mm。有11条脉纹,外面脉上和喉部均有长柔毛,花冠紫色或蓝紫色,冠筒长10mm,冠檐二唇形,上唇倒心形,先端凹,下唇呈3裂,中裂片倒心形;雄蕊花丝较短,藏于花冠之内。小坚果椭圆状卵形,褐色,光滑,包被于宿萼之内。花期8-10月。

分布区域
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;生于山坡、路旁及田野草丛中。
生长见习
喜温暖或凉爽的气候,北方可在暖季栽培。
繁殖方式
用种子繁殖。
栽培技术
春季3-4月播种,开浅沟条播,行距33cm,覆土0.7-1cm,播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,约15d出苗,齐苗后,过密处间苗,生长后期应注意松土、除草,雨季注意排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