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竹花

斑竹花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花。功能主治为:治猩红热,用斑竹花二两,煎水服。
别名 -
药味 -
药性 -
归经 -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凉血散瘀。
主治 治猩红热,用斑竹花二两,煎水服。
斑竹花
  • 斑竹花
  • 斑竹花
斑竹花
拼音注音
Bān Zhú Huā
出处

《重庆草药》

来源

为禾本科植物刚竹

功能主治

治猩红热,用斑竹花二两,煎水服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斑竹花

功效作用

功能
凉血散瘀。
主治
治猩红热,用斑竹花二两,煎水服。

植物学信息

形态特征
树竿高2—5米,直径4-10厘米,幼时无毛,微被白粉,绿色,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,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小凹穴或白色晶体状小点;中部节间长20--45厘米,壁厚约5毫米;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的各节_L不明显;捧环微隆起。捧鞘背面呈乳黄色或绿黄褐色又多少带灰色,有绿色脉纹,无毛,微被白粉,有淡褐色或褐色略呈圆形的斑点及斑块;捧耳及鞘口缝毛俱缺;捧舌绿黄色,拱形或截形,边缘生淡绿色或白色纤毛;捧片狭三角形至带状,外翻,微皱曲,绿色,但具桔黄色边缘。末级小枝有2-5叶;叶鞘几无毛或仅上部有细柔毛;叶耳及鞘口缝毛均发达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5.6-13厘米,宽1.1-1.2厘米。花枝未见。笋期5月中旬。
分布区域
原产于我国,黄河之长江流域及福建均有分布。国内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陕西、山西有栽培;美国、法国也有栽培。
生长环境
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。生于低山坡。
生长见习
刚竹抗性强,适应酸性土至中性土,但PH8.5左右的碱性土及含盐0.1%的轻盐土亦能生长,但忌排水不良。能耐-18℃的低温。竹材强韧。
繁殖方式
移植母株或播种繁殖培育实生苗
病虫防治

紫斑病防治措施

(1)加强刚竹林松土,去掉死、老鞭根,为新鞭伸展创造条件,施好肥(包括化肥,每667m2施50kg或厩肥2500kg),留养2~4年生的健壮母竹,提高刚竹的抗病能力;凡已发病的刚竹一律砍伐利用。

(2)镰刀菌喜欢生长在通气的酸性土壤,可结合冬季竹林抚育,在林中撒一薄层石灰,每667m2撒100kg,改变酸性,并覆盖10cm左右厚的黄心土能起一定抑制作用。根据病害发生规律,在孢子传播期,喷多菌灵等农药,可防止紫病斑扩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