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大黄(华北大黄)

山大黄(华北大黄)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RheumfranzenbachiiMunt.,以根入药。春秋采挖根部,除去茎叶,洗净切片晒干。功能主治为:泻热通便,行瘀破滞。用于大便热秘,经闭腹痛,湿热黄疸;外用治口疮糜烂,烫火伤。
别名 峪黄、河北大黄。
药味
药性
归经 苦,寒。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泻热通便,行瘀破滞。
主治 用于大便热秘,经闭腹痛,湿热黄疸;外用治口疮糜烂,烫火伤。
山大黄(华北大黄)
  •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山大黄(华北大黄)
拼音注音
Shān Dài Huánɡ
别名

峪黄、河北大黄

来源

蓼科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.,以入药。春秋采挖根部,除去茎叶,洗净切片晒干。

性味

苦,寒。

功能主治

泻热通便,行瘀破滞。用于大便热秘,经闭腹痛,湿热黄疸;外用治口疮糜烂,烫火伤。

用法用量

2~4钱。

备注

(1)同属植物波叶大黄Rheum undulatum L.与前种相近似。波叶大黄比大黄泻下作用更缓慢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
功效作用

功能
泻热通便,行瘀破滞。
主治
用于大便热秘,经闭腹痛,湿热黄疸;外用治口疮糜烂,烫火伤。
用法用量
2~4钱。

植物学信息
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1米。根状茎肥厚圆锥状。茎粗壮,直立,有纵沟,通常不分枝。基生叶有长柄,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15~25厘米,宽7~18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近心形,边缘波状,上面无毛,下面稍有短毛;茎生叶较小,有短柄或近无柄;托叶鞘膜质,暗褐色。夏季开白色花;圆锥花序大。顶生;花梗纤细,中下部有关节;花被片6,2轮;雄蕊9个;花柱3。瘦果长方卵形,有3棱,沿棱生膜质翅,顶端略下凹,基部微心形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甘肃等省区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草地,也有栽培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