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树子

樟树子,中药材名。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的果实。具有散寒祛湿,行气止痛的功效。主治吐泻,胃寒腹痛,脚气,肿毒。
别名 樟梨、香樟子、大木姜子、樟木子、樟扣、樟子、樟太蔻
药味 味辛
药性
归经 味辛,性温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散寒祛湿,行气止痛。
主治 吐泻,胃寒腹痛,脚气,肿毒。
樟树子
  • 樟树子
  • 樟树子
  • 樟树子
  • 樟树子
  • 樟树子
樟树子
拼音注音
Zhānɡ Shù Zǐ
别名

樟梨(《纲目拾遗》),香樟子、大木姜子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樟木子(《中药志》),樟扣(《广西中药志》),樟子、樟太蔻(《广东中药》Ⅱ)。

出处

《纲目拾遗》

来源

为樟科植物果实。秋、冬采集成熟的果实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产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湖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植物形态详"樟木"条。

性状

干燥果实,圆球形,棕黑色至紫黑色,表面皱缩不平,或有光泽,直径约5~8毫米,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。果皮肉质而薄,内含种子1枚,黑色。气香、味辛辣。以个大、饱满、干燥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性味

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辛,温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散寒祛湿,行气止痛。治吐泻,胃寒腹痛,脚气,肿毒。

①《纲目拾遗》:"磨涂肿毒;治中酒、心胃疼皆效。"
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呕吐,水泻,腹痛。"

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"利尿,解酒。"

④《广东中药》Ⅱ:"祛风散寒,行气止痛,开窍,消肿,祛湿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
复方

①治头晕头痛,呕吐泄泻,腹痛:樟木子、千斤拔、牛大力、走马箭,水煎服。煎水外洗治寒湿脚气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
②治胃肠炎,胃寒腹痛,食滞,腹胀:樟树干果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樟树子

功效作用

功能
散寒祛湿,行气止痛。
主治
吐泻,胃寒腹痛,脚气,肿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研末以水调敷患处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纲目拾遗》:磨涂肿毒;治中酒、心胃疼皆效。

2、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呕吐,水泻,腹痛。

3、《湖南药物志》:利尿,解酒。

4、《广东中药》Ⅱ:祛风散寒,行气止痛,开窍,消肿,祛湿。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头晕头痛,呕吐泄泻,腹痛:樟木子、千斤拔、牛大力、走马箭,水煎服。煎水外洗治寒湿脚气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
2、治胃肠炎,胃寒腹痛,食滞,腹胀:樟树干果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、冬采集成熟的果实,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干燥果实,圆球形,棕黑色至紫黑色,表面皱缩不平,或有光泽,直径约5-8mm,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。果皮肉质而薄,内含种子1枚,黑色。气香、味辛辣。以个大、饱满、干燥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樟科樟属植物樟。
形态特征
常绿大乔木,高可达30m。树皮灰黄褐色,纵裂。枝、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,枝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细,长2-3cm,无毛;叶片薄革质,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6-12cm,宽2.5-5.5cm,先端急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全缘,有时边缘呈微波状,上面绿色,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,微有白粉,两面无毛,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,离基三出脉,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,叶上面明显隆起,窝内常被柔毛。圆锥花序腋生,长3.5-7cm,无毛,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。花两性,长约3mm,绿白色或黄绿色;花梗长1-2mm,无毛;花被简倒锥形,长约1mm,花被裂片椭圆形,长约2mm,花被外面无毛,或被微柔毛,内面密被短柔毛;能育雄蕊9,长约2mm,花丝被短柔毛;退化雄蕊3,箭头形,位于最内轮,长约1mm,柄被短柔毛;子房球形,直径约1mm,无毛,花柱长约1mm。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,直径6-8mm,紫黑色;果托杯状,长约5mm,先端平截,直径达4mm,花期4-5月,果期8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,尤以台湾为最多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或沟谷,常栽培于低山平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