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骨风

追骨风,中药名。为菊科漏芦属植物禹州漏芦 Echinops latifoli- us Tausch的花序。
别名 八里花、八里麻、蓝刺头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活血化瘀。
主治 泡酒服,治跌打损伤,并有活血、发散的效能。
追骨风
  • 追骨风
追骨风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追骨风

拼音注音
Zhuī Gǔ Fēnɡ
别名

八里花、八里麻

出处

《南京民间药草》

来源

为菊科植物蓝刺头花序

原形态

植物形态详"漏芦"条。

功能主治

泡酒服,治跌打损伤,并有活血、发散的效能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追骨风

拼音注音
Zhuī Gǔ Fēnɡ
别名

八里花、八里麻、蓝刺状

英文名
inflorescence of Broadleaf Globethistle
出处

出自《南京民间药草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禹洲漏芦的花序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

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摘,晒干。

原形态

1.祁州漏芦多年生草本,高25-65cm。主根粗大。茎直立,单一,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。基生叶有长柄;叶片长椭圆形,长12-25cm,宽5-10cm,羽状全裂里琴形,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浅裂,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;中部叶及上部叶较小,有短柄或无柄。头状花序顶生,大形,直径5-6.5cm:总苞广钟形,总苞片干膜质,多列,外列与中列匙形,先端有扩大成圆形撕裂状的附属体,最内一列狭披针形或线形,较外列为长;花全部管状花,淡红紫色;花冠长2-3cm,先端5裂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下位,花柱伸出,柱头2裂,紫色。瘦果例圆锥形,长约5-6mm,黑褐色,有宿存之羽状冠毛。花期5-7月。果期6-8月。

2.蓝刺头多年生草本,高35-65cm,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。茎直立。叶互生,近根部叶较大,有柄;茎上部叶无柄;叶片椭圆形,长4-10cm,宽2-6cm,羽状分裂,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锐尖,边缘有尖刺,上面暗黄绿色,被蛛丝状毛,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,呈白色。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,直径2.3-3.5cm;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,基部联合,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,内轮较外轮长,披针形,长约1cm,宽约2mm,中脉顶端伸出成刺,上部天蓝色,下部淡绿白色;总苞内有一管状花,长约1.5cm,先端5裂,天蓝色,冠毛不发达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倒钟形,被茸毛,柱头2裂。瘦果杯状,被白色长毛。花期7-9月。果期10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本品磊多为散落的小头状1.5-2cm。外总苞刚毛状,白色,长约0.5cm,内总苞片外层为匙形,长约1cm,先端渐尖,边缘有篦状睫毛,内层为狭鞭形至长圆形,长约1.5cm,先端锐在,中部以上有睫毛,内总苞片的顶端均为淡蓝色或天蓝色,中部为黄白色或黄绿色,下部色稍深,呈淡棕黄色。花冠筒状,长约1.5cm,先端5裂,裂片条形,呈黄褐色或黄棕色,下面筒部淡黄色或白色,子房倒钟形,被淡黄色茸毛,柱头2裂。偶见完整的复头状花序,呈球形,直径2-4cm。气微弱,味淡。

显微鉴别 总苞片表面观:总苞片表皮细胞多纵向延长,内总苞片脊背处分其周围的细胞壁呈连球状增厚。气孔和腺毛多集中于内总苞片的下表皮中部以上。气孔为不定式。腺毛长60-90μm,腺头由2-4个细胞组成。最内层总苞片的上表皮细胞壁较厚,呈纤维状。各层总苞片的顶端及边缘细胞均向外突出呈毛状。

粉末特征:淡黄色。①花粉粒易见,呈椭圆形或类三角形,长径55-75μm,短径约50μm,外壁具稀疏的刺状突起。②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,呈椭圆形、类圆形、圆形或类长方形,长径50-60μm,短径20-40μm,壁较厚,胞腔明显,具壁孔。③柱头碎片可见,顶端呈刺状突起。④遥毛极少见。㈤非腺毛两种,一种呈长圆锥形,有的变曲;另一种稍长,顶端钝圆。㈥草酸钙簇晶和针晶多存在于薄壁细胞碎片中。

性味

味苦;性凉

功能主治

清热;解毒;活血;止痛。主骨折;创伤出血;胞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-9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追骨风

功效作用

功能
活血化瘀。
主治
泡酒服,治跌打损伤,并有活血、发散的效能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相关论述
《日华子》:“治小儿壮热,通小肠,泄精、尿血,风赤眼,乳痈,发背瘰疬肠风,排脓,补血。治扑损,续筋骨,傅金疮,止血长肉,通经脉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骨折,骨热:蓝刺头、杜仲各等量。共为细粉。每次3-6g,每日1-3次,水煎温服。(出自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

2、治血热头痛:蓝刺头、木鳖子、地丁、龙骨各等量。共为细粉。每次3-6g,每日3次,水煎温服。(出自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8-9月采摘,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本品大多为散落的小头状花序,长1.5-2cm。外总苞刚毛状,白色,长约0.5cm,内总苞片外层为匙形,长约1cm,先端渐尖,边缘有篦状睫毛,内层为狭菱形至长圆形,长约1.5cm,先端锐尖,中部以上有睫毛,内总苞片的顶端均为淡蓝色或天蓝色,中部为黄白色或黄绿色,下部色稍深,呈淡棕黄色。花冠筒状,长约1.5cm,先端5裂,裂片条形,呈黄褐色或黄棕色,下面筒部淡黄色或白色,子房倒钟形,被淡黄色茸毛,柱头2裂。偶见完整的复头状花序,呈球形,直径2-4cm。气微弱,味淡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漏芦属植物禹州漏芦。
形态特征
1、祁州漏芦:多年生草本,高(6-)30-100cm。根状茎粗厚,主根圆柱形,直径1-2cm,上部密被残存叶柄。茎直立,不分枝,簇生或单生,有条纹,具白色绵毛或短毛。基生叶有长柄,叶柄长6-20cm,被厚绵毛;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为椭圆形,长12-25cm,宽5-10cm羽状全裂呈琴形,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深裂,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;中部及上部叶较小,有短柄或无柄。头状花序,单生茎顶,直径约5cm;总苞宽钟状,基部凹;总苞片多层,具干膜质附片,外层短,卵形,中层附片宽,成掌状分裂,内层披针形,先端尖锐;花冠淡紫色,长约2.5cm,下部条形,上部稍扩张成圆筒形,先端5裂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下位,花柱伸出,柱头2裂,紫色。瘦果,倒圆锥形,长5-6mm,棕褐色,具四棱;冠毛刚毛状,具羽状短毛。花期5-7月,果期6-8月。2、禹州漏芦: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茎直立,不分枝或少分枝,上部密生白绵毛,下部疏生蛛丝状毛。叶二回羽状分裂或深裂,上面疏生蛛丝状毛或无毛,下面密生白绵毛,边缘有短刺;基生叶有长柄,叶片矩圆状倒卵形,长约20cm;上部叶渐小,长椭圆形至卵形,长10-20cm,基部抱茎。复头状花序,集合成圆球形,直径约4cm;头状花序长近2cm,外总苞片刚毛状,基部联合;内总苞片外层的匙形,先端渐尖,边缘有篦齿状睫毛;内层的狭菱形至矩圆形,先端尖锐,中部以上有睫毛;花冠筒状,裂片5,条形,淡蓝色,筒部白色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倒钟形,被茸毛,柱头2裂。瘦果,圆柱形,密生黄褐色柔毛;冠毛长约1mm,下部连合。花期7-9月,果期10月。
分布区域
1、祁州漏芦: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山东、河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地。2、禹州漏芦: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地。
生长环境
1、祁州漏芦:生于海拔390-2700m的山坡丘陵地、松林下或桦木林下。2、禹州漏芦:生于林缘、干燥山坡、草丛向阳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