稗米

稗米,中药材名。为禾本科植物稗的种子。作饭食,具有益气宜脾的功效。
别名 稗子
药味 味辛、甘、苦
药性 微寒
归经 味辛、甘、苦,性微寒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益气宜脾。
主治 作饭食。
稗米
  • 稗米
  • 稗米
稗米
拼音注音
Bài Mǐ
别名

稗子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稗的种子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chinochloa crusgalli (L.) Beauv.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舂去壳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沼泽地、沟边及水稻田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几遍全国。

原形态

稗 一年生草本,秆基产倾斜或膝曲,高50-130cm。光滑无毛。叶鞘疏松裹茎,平滑无毛;无叶舌;叶片扁平,线形,长10-35cm,宽5-20mm,光滑无毛。圆锥花序长9-18cm,主轴较粗壮,有角棱而粗糙;小穗长约3mm(芒除外),与分枝及小枝均有硬刺疣毛;第1颖三角形,长为小穗的1/3-1/2,常有5脉,有短硬毛或疣毛,第2颖无端渐尖成小尖头,有5脉,脉上有刺疣毛,脉间被短硬毛;第1外稃革质,有7脉,脉上有硬刺疣毛,脉间被短硬毛,先端延伸成1粗壮的芒,芒长5-10mm,粗糙,第1内稃与外稃等长,薄膜质,有2脊,脊上糙涩,第2外稃顶端成粗糙的小尖头,尖头上有1圈细毛。花、果期夏、秋季。

性味

味辛;甘;苦;微寒;无毒

功能主治

。主益气宜脾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稗米

功效作用

功能
益气宜脾。
主治
作饭食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7-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,舂去壳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禾本科稗属植物稗。
形态特征
一年生草本,高50-130cm。秆直立或广展。叶片扁平,线形,长10cm,宽5-10mm,叶鞘秃净,叶舌缺。圆锥花序直立,狭,不规则的尖塔形;长10-30cm,分枝复生,覆叠,广展或紧贴,最下的稍疏离,最长的通常长过2cm,上部的渐尖而紧接;小穗长约3mm,被粗毛或乳突状粗毛,芒长达1cm或更长,或仅为一尖头:第一颖卵形,长约为小穗的1/3;第二颖与不孕小花的外稃近等长,5脉;不孕小花中性,具内稃;结实小花的外稃椭圆形,长2.5-3mm,白色或棕色。花果期夏秋季。
分布区域
分布遍及全国温暖地区。
生长环境
生长于沼泽处,为水稻田中杂草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