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山芝麻

野山芝麻,中药名。为梧桐科山芝麻属植物长角山芝麻Helicteres elongata Wall.的根。具有消炎解表,截疟,止泻的功效。主治感冒,扁桃体炎,喉炎,肠炎,疟疾,腹泻。
别名 山芝麻、野芝麻、野芝麻棵、香芝麻棵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消炎解表,截疟,止泻。
主治 感冒,扁桃体炎,喉炎,肠炎,疟疾,腹泻。
野山芝麻
  • 野山芝麻
  • 野山芝麻
  • 野山芝麻
  • 野山芝麻
野山芝麻
拼音注音
Yě Shān Zhī Mɑ
别名

山芝麻、野芝麻、野芝麻棵、香芝麻棵

来源

梧桐科山芝麻属植物长角山芝麻Helicteres elongata Wall.,以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切碎,晒干。

性味

苦,凉。

功能主治

消炎解表,截疟,止泻。用于感冒,扁桃体炎,喉炎,肠炎,疟疾,腹泻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野山芝麻

功效作用

功能
消炎解表,截疟,止泻。
主治
感冒,扁桃体炎,喉炎,肠炎,疟疾,腹泻。
用法用量
用量15-30g。
化学成分
根含β-谷甾醇,白桦脂酸,齐墩果酸,山芝麻酸甲酯,山芝麻宁酸甲酯,山芝麻宁酸及山芝麻酸内酯,根皮含倍半萜醌类化合物曼家酮E、F、H、M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根:治疮,去毒,止血,埋口;又能开大肠,食多大便必快。”

2、《广州植物志》:“叶:捣烂敷患处,治疮毒。”

3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“去瘀生新,消痈解毒。”

4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解表清热,治痧气,热性感冒,毒疮。”

5、《泉州本草》:“清热止渴,祛痰止咳。治肺病,瘰疬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可采,洗净切碎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梧桐科山芝麻属植物长角山芝麻。
形态特征
落叶小灌木,高40-80cm。小枝细长,被星状柔毛。叶互生,长卵状披针形,长4-10cm,宽2-3cm,基部斜圆形或稍呈心形,先端钝,边缘具锯齿,上面深绿色,疏被星状毛,下面色较淡,具稀疏短柔毛及星状毛,基出脉2,侧脉5-7对;叶柄长3-5mm,密被柔毛及星状毛。花1-2朵生于叶腋,蓝色。蓇葖果长椭圆形,密被灰黄色星状柔毛。花期6-8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安徽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190-1600m的路旁、村边荒地上或干旱草坡上。
生长见习
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较耐旱,忌积水,抗风寒、适应性强,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微酸性的黄红壤上也能正常生长。
繁殖方式
种子繁殖。
栽培技术

春季3-4月播种育苗,种子混拌草木灰或细土,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,覆盖细土2cm,后盖草、浇水。每1hm2播种量22.5kg。气温25℃以上时,播后15-20d出苗,出苗后揭去盖草。翌年春季萌芽前,按行株距35cm×35cm开穴移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