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井口边草

大叶井口边草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大叶井口边草PterisnervosaThunb.[P.creticaauct.NonL.]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功能主治为:清热解毒,利湿,消肿。用于黄疸型肝炎,急性胆囊炎,扁桃体炎,支气管炎,痢疾,泌尿系感染,肾炎水肿;外用治烧烫伤。
别名 井边草、凤尾草、线鸡尾、大叶凤尾蕨、狼牙草。
药味
药性
归经 淡,凉。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利湿,消肿。
主治 用于黄疸型肝炎,急性胆囊炎,扁桃体炎,支气管炎,痢疾,泌尿系感染,肾炎水肿;外用治烧烫伤。
大叶井口边草
  • 大叶井口边草
  • 大叶井口边草
  • 大叶井口边草
大叶井口边草
别名

井边草、凤尾草、线鸡尾、大叶凤尾蕨、狼牙草

来源

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大叶井口边草Pteris nervosa Thunb.[P. cretica auct. Non L.]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性味

淡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利湿,消肿。用于黄疸型肝炎,急性胆囊炎,扁桃体炎,支气管炎,痢疾,泌尿系感染,肾炎水肿;外用治烧烫伤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或晒干研粉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大叶井口边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利湿,消肿。
主治
用于黄疸型肝炎,急性胆囊炎,扁桃体炎,支气管炎,痢疾,泌尿系感染,肾炎水肿;外用治烧烫伤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或晒干研粉敷患处。
化学成分
根状茎含双萜苷:大叶井口边草甙A(creticosideA),大叶井口边草甙B(creticosideB),大叶井口边草甙C(creticosideC)及大叶井口边草甙D(creticosideD)。

植物学信息
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达100厘米。根茎柱状横走,被浓褐色条状披针形鳞片。叶多数丛生,叶柄长20~40厘米,羽状复叶二型:营养叶卵圆形,长达40厘米,宽达25厘米;羽片2~6对,最下部羽片有柄,基部常分裂成2条形裂片,羽片条状披针形,长10~25厘米,宽10~20毫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渐窄,边缘有刺状锯齿,侧脉稍横而平行,细而密,单一或叉分;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但较窄,全缘,仅近先端有细齿。袍子囊群生氏羽片边缘至近先端而上;囊群盖窄长,灰色,膜质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省。
生长环境
生于阴湿地带及水井旁、石隙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