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花风铃草

聚花风铃草,中药名。为桔梗科风铃草属植物聚花风铃草Campanula glomerata L.,以全草入药。具有清热解毒,止痛的功效。用于咽喉炎,头痛。
别名 灯笼花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;归肺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止痛。
主治 咽喉炎,头痛。
聚花风铃草
  • 聚花风铃草
  • 聚花风铃草
  • 聚花风铃草
  • 聚花风铃草
  • 聚花风铃草
  • 聚花风铃草
  • 聚花风铃草
聚花风铃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聚花风铃草

别名

灯笼花

来源

桔梗科风铃草属植物聚花风铃草Campanula glomerata L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去净泥土,切碎晒干。

性味

苦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止痛。用于咽喉炎,头痛。

用法用量

2~3钱。

备注

(1)同属植物紫斑风铃草Campanula punctata Lam.与前种相似,同等入药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聚花风铃草

拼音注音
Jù Huā Fēnɡ Línɡ Cǎo
别名

灯笼花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桔梗科植物聚花风铃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npanula glomerata L. subsp. Cephalotes (Nakai) Hong[C.cephalotes Nakai]

采收和储藏:7-9月采收,洗净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草地及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。

原形态

聚花风铃草 多年生草生,高40-125cm。茎直立,有时在上部分枝。茎生叶下产的具长柄,叶片长卵形至心状卵形,上部的无柄,椭圆形、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叶片长7-15cm,宽1.7-7cm;全部叶边缘有尖锯齿,茎叶几乎无毛或疏生白色硬毛或密被白绒毛。花数朵集成头状花序,通常很多,除茎顶有复头状花序外还有多个单生的关状花序,每朵花下有1枚大小不等的苞片,在头状花序中间的花先开,工其苞片也最小;花萼裂片钻形;花冠紫色、蓝紫色或蓝色,管状钟形,长1.5-2.5cm,5裂至中部。蒴果倒卵状维形。种子长圆状,扁,长1-1.5mm。花期7-9月。

归经

归肺经

性味

味苦;性凉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。主咽喉肿痛;头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0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聚花风铃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止痛。
主治
咽喉炎,头痛。
用法用量
用量6-9g。
化学成分

从根中分离出9-(四氢吡喃2-炔基-壬-2,8-二酮-4,6-二炔基-1-醇(C14H16O2)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集,去净泥土,切碎,晒干备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桔梗科风铃草属植物聚花风铃草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根状茎短,横卧,并生有须根。茎直立,单一,光滑无毛。茎下部叶有柄,上部叶无柄半抱茎;叶片粗糙,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楔形、圆形或心形,边缘有不整齐细牙齿。花无梗或近无梗,数个集生于上部叶腋,且在顶端密集,直立;萼5齿;花钟状,紫蓝色,长1.5-2.5cm,径0.8-1.8cm,5裂;雄蕊5;子房下位。蒴果。种子细小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东北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、林缘、湿草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