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佗赤散

华佗赤散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九。主治伤寒头痛身热,腰背强引颈;及风口噤,疟不绝;妇人产后中风寒,经气腹大。
出处 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九
主治 伤寒头痛身热,腰背强引颈;及风口噤,疟不绝;妇人产后中风寒,经气腹大
处方

丹砂12铢,蜀椒18铢,蜀漆18铢,干姜18铢,细辛18铢,黄芩18铢,防己18铢,桂心18铢,茯苓18铢,人参18铢,沙参18铢,桔梗18铢,女萎18铢,乌头18铢,雄黄24铢,吴茱萸30铢,麻黄2两半,代赭2两半(细辛、姜、桂、丹妙、雄黄不熬,余皆熬之)。

制法

上药治下筛。

功能主治

伤寒头痛身热,腰背强引颈;及风口噤,疟不绝;妇人产后中风寒,经气腹大。

用法用量

按:《伤寒总病论》有常山

各家论述

《千金方衍义》麻、乌、辛、桂、椒、姜、茱萸,一派辛温散表药中,而兼黄芩女萎、砂、桔、防己清解麻、乌等热毒;参、苓守五脏真气;丹砂、雄黄性虽重着,得麻、乌、姜、辛鼓舞之力,当无郁遏邪气之虞;代赭镇摄逆气,《本经》有治贼风、蛊毒、腹中毒邪、女子赤沃漏下之功;蜀漆专主寒热痰积,故可兼治疟证之寒热不绝。

摘录
《千金》卷九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华佗赤散

组成

丹砂十二铢,蜀椒、蜀漆、干姜、细辛黄芩防己、桂心、茯苓人参沙参、桔梗、女萎、乌头各十八铢,雄黄二十四铢,吴茱萸三十铢,麻黄、代赭各(细辛、姜、桂、丹砂、雄黄不熬,余皆熬之)二两。

用法用量

上药治下筛。酒服方寸七,一日三次,耐药者二匕。覆令汗出。欲治疟,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,以意消息之。

主治

伤寒头痛身热,腰背强引颈;及风口噤,疟不绝;妇人产后中风寒,经气腹大。

方义

麻、乌、辛、桂、椒、姜、茱萸,一派辛温散表药中,而兼黄芩女萎、砂、桔、防己清解麻、乌等热毒;参、苓守五脏真气;丹砂、雄黄性虽重着,得麻、乌、姜、辛鼓舞之力,当无郁遏邪气之虞;代赭镇摄逆气,《本经》有治贼风、蛊毒、腹中毒邪、女子赤沃漏下之功;蜀漆专主寒热痰积,故可兼治疟证之寒热不绝。

重要文献摘要

《名师解读历代名医临床必读医论》:“温疟:先发热后恶寒,在未恶寒、呕吐、骨节疼痛时,用白虎加桂枝汤;见内热炽盛,昏睡无语、大热大渴大烦、脉洪大者,用麦奴丸(小麦麻黄大黄、芒硝、黄芩、釜底墨、灶突墨、梁上尘);寒热相当者,用丹砂丸(丹砂、人参附子竹叶汤下);寒多热少者,用华佗赤散(丹砂、蜀椒、蜀漆、干姜、细辛黄芩防己桂枝茯苓人参沙参、桔梗、女萎、乌头、常山雄黄吴茱萸麻黄、代赭石)。”

《廖平医书合集》:“华佗赤散,治时气伤寒,头痛身热,腰背强,引颈,及中风口噤,治疟不绝,妇人产后中风寒,经气腹大方。(案:此共十八味,《病源》解寒食散论:华氏方多简单,不如仲景重,复据史传所记,言之非通论也。)”

《伤寒总病论·卷第四》:“治时气伤寒,头痛身热,腰背强引颈,及中风噤,治疟不绝,妇人产中风寒,经气腹大,华佗赤散方。”时气伤寒病,临床可见头痛,发热,腰背强直不舒,并牵引颈项强等症,此乃寒邪伤人,阻滞经络,经气不舒所致,可用华佗散:丹砂1克,蜀椒、蜀漆、干姜、细辛黄芩防己桂枝茯苓人参沙参、桔梗、女萎、乌头、常山各1.5克,雄黄吴茱萸各2.5克,麻黄、代赭石各5克。除细辛、丹砂、干姜、雄黄桂枝外,皆熬治作散,用酒吞服,每服6克,每日二次。耐药者,可每次服至12克,温覆微令汗出。可收温经散寒,扶正逐邪之效。本方不惟治时行伤寒,即如中风口噤、疟病持续不断、或妇女产后伤风寒、经气腹大等病,见有上述症状者,亦可用之。”

《朱肱、庞安时医学全书》:“病人素伤于寒,因复伤于寒,变成温疟,寒多热少者,华佗赤散主之。在寒疫治法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