茴香化气散

茴香化气散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医略六书》卷三十。具有温肝行气、健脾散寒之功效。主治六聚、脉弦沉涩者。症见气化不调,气聚六府,或痛或不痛,或胀或不胀,聚散无常。临床常用于产后气郁,夹寒邪而肝脾受病。
出处 《医略六书》卷三十
功能 温肝行气、健脾散寒
主治 六聚、脉弦沉涩者
处方

小茴3两(炒),白术1两半(炒),枳壳1两半(炒),青皮1两半(炒),大茴3两(炒),香附3两(酒炒),乌药1两半,吴茱萸8钱(醋炒),白蔻1两半(去壳,炒),丁母香8钱。

制法

上为末。

功能主治

六聚,脉弦沉涩者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钱,广橘核汤下。

各家论述

产后任劳多郁,夹寒邪而肝脾受病,气化不调,故聚成六腑,或痛或不痛,或胀或不胀,以其聚散无常也。小茴温经以化其气;大茴散气以温其经;吴茱萸降逆气以调肝;丁香散滞气以缓胃;白术健脾气,运化乎中;枳壳泻滞气,消散其聚;青皮破气平肝;白蔻宽胸快膈;乌药顺清气,疏逆气,以散浊气也。为散,橘核汤下,以疏其结,使寒散结消,则六腑之聚自平,而脾气健运有常,肝气亦为调适,安有聚散无定,或痛或胀之患乎。

摘录
《医略六书》卷三十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茴香化气散

组成

小茴(炒)、大茴(炒)、香附(酒炒)各三两(90g),乌药白术(炒)、枳壳(炒)、青皮(炒)、白蔻(去壳,炒)各一两半(45g),吴茱萸(醋炒)、丁母香各八钱(24g)。

用法用量

上为末。每服三钱,广橘核汤下。

功用

温肝行气、健脾散寒。

主治

六聚、脉弦沉涩者。

方义

小茴温经以化其气;大茴散气以温其经;吴茱萸降逆气以调肝;丁香散滞气以缓胃;白术健脾气,运化乎中;枳壳泻滞气,消散其聚;青皮破气平肝;白蔻宽胸快膈;乌药顺清气,疏逆气,以散浊气也。为散,橘核汤下,以疏其结,使寒散结消,则六腑之聚自平,而脾气健运有常,肝气亦为调适,安有聚散无定,或痛或胀之患乎。

运用

诊断要点:气化不调,气聚六府,或痛或不痛,或胀或不胀,聚散无常。

临床常用于产后气郁,夹寒邪而肝脾受病。

重要文献摘要

《中医女科十大名著(女科指要)》:“血胀加味枳术丸,寒胀厚朴温中饮。火衰土弱,参附理中汤。肝木乘脾,加减逍遥散。积宜三棱消积丸,聚宜茴香化气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