芩连二母丸

芩连二母丸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具有抑火滋阴,调和血脉之功效。主治心火妄动,逼血沸腾,外受寒凉,结为血瘤,其患微紫微红,软硬间杂,皮肤隐隐,缠如红丝,皮肤血流禁之不住者。
出处 《外科正宗》卷二
功能 抑火滋阴,调和血脉
主治 心火妄动,逼血沸腾,外受寒凉,结为血瘤,其患微紫微红,软硬间杂,皮肤隐隐,缠如红丝,皮肤血流禁之不住者
处方
制法

上药为末,侧柏叶煎汤,打寒食面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清心凉血,化瘀散结。治心火妄动,逼血沸腾,外受寒凉,结为血瘤,患处微紫微红,软硬间杂,皮肤隐隐缠如红丝,皮破血流,禁之不住者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70丸,灯心汤送下。或作煎剂服之,亦效。

摘录
《外科正宗》卷二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芩连二母丸

歌诀

芩连二母丸四物,生地蒲黄羚羊角甘草骨皮侧柏叶,心肾火毒血瘤除。

组成

黄连黄芩知母、贝母、川芎当归、白芍、生地熟地蒲黄羚羊角地骨皮各等分,甘草减半。

用法用量

上为末,侧柏叶煎汤,打寒食面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灯心汤送下或作煎剂服之。

功用

抑火滋阴,调和血脉。

主治

心火妄动,逼血沸腾,外受寒凉,结为血瘤,其患微紫微红,软硬间杂,皮肤隐隐,缠如红丝,皮肤血流禁之不住者。 

方义

方中黄芩味苦性寒,归肺、胆、胃、大肠经,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;黄连大苦大寒,归心、肝、胃、大肠经,清热燥湿、解毒泻火;为君药。知母苦甘寒,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;贝母苦寒,化痰清热散结;生地甘苦寒,养阴生津,清热凉血;羚羊角咸寒,清热解毒,平肝熄风,与芩、连相配,清热不碍胃,燥湿不伤阴,既可助其清热凉血解毒,又能养阴生津扶助正气,助其化痰散结抑瘤为臣药。当归、白芍、川芎蒲黄地骨皮等养血和血、化瘀通络,调和血脉为佐。甘草调和诸药为使。全方共奏抑火滋阴,调和血脉之效。

运用

但凡血瘤,无论生长何处,症见瘤体色泽鲜红或微红微紫,灼热或微热。伴易烦躁不安,口舌生疮,面赤口渴。舌质红或淡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细数或滑数,证属心火妄动者均可运用。

加减化裁

瘤体色泽鲜红者加紫草以加强清热凉血之效。烦躁不安,口舌生疮,面赤口渴,小便黄赤者加玄参、淡竹叶芦根、木通以清热通淋,引火热从小便而出。

使用注意

本方多应用于瘤体较小的毛细血管瘤、血管角质瘤以及范围较大不宜手术的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。运用本方治疗血管瘤疗程较长,且以阻止其继续增大为主,根治效果不如手术疗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