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坎汤

填坎汤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辨证录》卷七。具有温补脾肾,利湿止泻之功效。主治命门虚寒,长年作泻,五更时必痛泻二三次,重则五六次,至日间反不作泻。症见五更泄泻,或久泻不已,肠鸣腹痛,恶寒喜暖,纳呆食少,腰膝酸软,乏力气短,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腻,脉细弱。
出处 《辨证录》卷七
功能 温补脾肾,利湿止泻
主治 命门虚寒,长年作泻,五更时必痛泻二三次,重则五六次,至日间反不作泻
处方

山茱萸30克 茯苓30克 巴戟天15克 肉桂9克 车前子9克 北五味9克 人参9克 芡实30克 白术60克

功能主治

治长年作泻,五更时必痛泻二三次,重则五六次,至日间反不作泻。

用法用量

水煎服。

摘录
《辨证录》卷七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填坎汤

组成

山茱萸一两(30g),茯苓一两(30g),巴戟天五钱(15g),肉桂三钱(9g),车前子三钱(9g),北五味三钱(9g),人参三钱(9g),芡实一两(30g),白术二两(60g)。

用法用量

水煎服。一剂泻轻,再剂泻又轻连服十剂,断不再泻。

功用

温补脾肾,利湿止泻。

主治

命门虚寒,长年作泻,五更时必痛泻二三次,重则五六次,至日间反不作泻。

方义

方中重用白术为君,健脾补中,燥湿利水,以止泄泻。茯苓健脾利湿以止泻;肉桂补火助阳,温通经脉,散寒止痛;人参大补元气,健脾助运;巴戟天补肾助阳,散寒除湿,共为臣药。佐以山茱萸滋补肝肾,收敛固涩,合益气生津之五味子,涩敛止泻;芡实健脾祛湿,涩敛止泻;车前子利水渗湿止泻。诸药合用,补益温化渗利之力颇强,有较好的健脾补肾,利湿止泻之功。

运用

本方以五更泄泻,或久泻不已,肠鸣腹痛,恶寒喜暖,纳呆食少,腰膝酸软,乏力气短,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腻,脉细弱为诊断要点。

重要文献摘要

原方选论:

《辨证录》:“人有常年作泻,五更时必痛泻二三次,重则五六次,至日间又不作泻,人以为脾胃之虚寒,谁知是肾与命门之虚寒乎!此等之病,亦从脾胃虚寒而起,乃久泻亡阴,脾传入肾。苟肾中之火不衰,脾即传肾,久之而肾仍传于脾而自愈惟其命门火衰,不能蒸腐水谷,脾遂传水湿之气于肾,而不返矣。五更乃亥子之时也。其位在北,正肾水主令之时,水寒而火不能沮,水乃大泻,此泻即《内经》所谓大瘕泻也。用止水之剂,反不能止,必须用补水之味,使亡阴者速生,尤须于补阴之中兼补其火则阳旺始能摄阴也。填坎汤【处方】山茱萸一两,茯苓一两,巴戟天五钱,肉桂三钱,车前子三钱,北五味三钱,人参三钱,芡实一两,白术二两。【用法】水煎服。一剂泻轻,再剂泻又轻,连服十剂,断不再泻。【方解】此方脾肾兼补,又是分水止泻之药,则湿气自解。况得肉桂以温命门之气,则膀胱易于化水,宁复走大肠而作泻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