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
发现
课程
药方
药材
标签
搜索
注册
登录
分类
发现
课程
药方
药材
收录
注册
登录
药方列表
连翘饮子《宣明论》
连翘饮子《宣明论》
连翘饮子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宣明论》卷六。主治伤寒表不解,半人于里,下证未全;下后燥热怫结于内,烦心懊懷不得眠,疮癣发斑,惊风,热极黑陷将死。
出处
《宣明论》卷六
主治
伤寒表不解,半人于里,下证未全;下后燥热怫结于内,烦心懊懷不得眠,疮癣发斑,惊风,热极黑陷将死
药方详情
组成
川
大黄
、
朴消
、
甘草
(燃)各二十两,山
栀子
仁、
薄荷
叶(去梗)、
黄芩
各十两,连翘二斤半。
用法用量
上为粗末。每服二钱,小儿半钱,水一盏,加
竹叶
七片、蜜少许,煎至七分,去滓,食后温服。得利下住服。
主治
伤寒表不解,半人于里,下证未全;下后燥热怫结于内,烦心懊懷不得眠,疮癣发斑,惊风,热极黑陷将死。
方义
本方是用治上中焦邪郁生热之证。热聚胸膈,津液耗伤,故症见身热、口渴、胸膈烦热等;燥热不从下泄,化火上冲,因有面热、唇焦、咽燥、目赤、鼻衄等症。燥热上扰心神,则见卧不宁,谵语狂乱等症。方中重用连翘,以清热解毒为主;配
黄芩
以清心胸郁热;
栀子
通泻三焦之火,引热下行;
薄荷
、
竹叶
外疏内清;用芒硝、
大黄
荡涤胸膈邪热,导邪下行;配以白蜜、
甘草
,既能缓和芒硝、
大黄
峻泻之功,又可助芒硝、
大黄
以推导之力。诸药合用,清上与泻下并行,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,所谓“以泻代清”,其意在此。
加减化裁
热甚者,可服四钱,亦有可服一、二十钱者。治咽喉并涎嗽加
桔梗
一两,
荆芥
穗半两。咳而呕者,本方加半夏半两,每服生姜三片煎。衂、呕血者,加当归、芍药各半两,
生地
黄一两。淋者加滑石四两,
茯苓
一两。风眩者加
川芎
、
防风
各半两,
石膏
三两。酒毒者加葛根一两。斑疹、痘疮加
荆芥
穗、赤芍药、
川芎
、
防风
、
桔梗
各半两。三岁可服七、八钱;或热甚黑陷、腹满喘急、小便赤涩而将死者,此一服更加大承气汤,约以下之,得利更胜。凡言加者,皆自本方加也,但加者每服五、七钱,以意加减调理。两感伤寒,下证前后以退表里之热者,煎本方四、五钱,调下益元散三、四钱。其本方皆能治此诸证,但加即为效也。
重要文献摘要
《中国朝医学方剂学卷》:“凉膈散。连翘二钱,
大黄
、芒硝、
甘草
各一钱,
薄荷
、
黄芩
、
栀子
各五分。此方出于《局方》,治积热烦躁,口舌生疮,目赤头昏。今考更定,此方当去
大黄
、
黄芩
、
甘草
。”
各家论述
张秉成:“若火之散漫者,或在里,或在表,皆可清之散之而愈。如挟有形之物,结而不散者,非去其结,则病终不痊。故以
大黄
、芒硝之荡涤下行者,去其结而逐其热,然恐结邪虽去,尚有浮游之火,散漫上中,故以
黄芩
、
薄荷
、
竹叶
清彻上中之火;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;
栀子
自上而下,引火邪屈曲下行,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,悉从解散。用生
甘草
、生蜜者,病在膈,甘以缓之也。”(《张仲景方方族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