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名中医王晞星治学严谨,遣方用药构思巧妙,临床擅用经方治疗诸多疑难疾病。笔者有幸聆听教诲,受益匪浅,现整理随师学习治验3则,介绍如下。
急性肠炎
王某,男,45岁。2008年4月1日初诊。腹泻3日,5~8次/日,曾输液(药物不详)治疗不见好转。刻诊:腹痛,腹泻,里急后重,大便稀溏,无脓血,每天5~8次,伴恶心胃脘痞满,纳呆,入睡困难。舌质红,苔腻,黄白相兼,脉滑。便常规:白细胞(++)。
诊断:(寒热错杂,胃肠失和型)急性肠炎。
4月8日二诊:腹痛腹泻缓解,但仍大便稀不成形,每天2~3次,余症均消失。考虑寒热错杂已除,证见脾虚湿胜,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。
按《伤寒论》中指出:“(心下)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……宜半夏泻心汤。”《金匱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》篇谓: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”上述两条论述属于寒热错杂、胃气不和的证治,临床表现上有呕吐,下有肠鸣,中有痞满,立方用药苦辛并用,本证病机是病邪乘虚内陷,寒热互结中焦,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,故方用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,和胃降逆。方中干姜、半夏散寒降逆,黄芩、黄连苦降清热,参、草、大枣补益中气。诸药合用,共具辛开苦降、调和肠胃之功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芩、黄连、干姜、半夏均具有消除胃肠炎症的作用,本方是治疗急性肠炎的有效方剂。
胃食管反流病
李某,女,53岁,2008年5月6日初诊。反酸半月余,当地就诊无效。刻诊:反酸,胃灼热,嗳气,口干,大便干,小便正常,舌红、苔薄白,脉弦。
诊断:(肝胃不和,胃气上逆型)胃食管反流病。
5月13日二诊:反酸减轻,胃灼热,嗳气均缓解,大小便正常,舌红、苔薄白,脉弦。效不更方,继用原方加煅瓦楞20g。5剂后诸症消失。
按《伤寒论》谓:“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。”是为四逆散原主治之少阴热化四逆证。而四逆散方中,柴胡疏肝,生白芍柔肝,枳实主降,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,甘草缓急。四药合用,共奏舒肝柔肝,降逆和胃之功。本方是治疗肝胃气滞的基本方剂,临床运用范围极广,据报道慢性肝炎、胰腺炎、胆囊炎、肥厚性胃炎、十二指肠溃疡、食道痉挛、胃肠神经官能症等,只要具有肝胃气滞证候,用本方化裁主治,均有较好疗效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柴胡、生白芍、枳实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,故本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。
急性胰腺炎
赵某,女,54岁。2008年7月15日初诊。急性左上腹痛3天,伴恶心,呕吐,发热,口干,大便干,小便正常,舌红、苔黄燥,脉滑数。血淀粉酶50000u/L,尿淀粉酶30000u/L。
诊断:(肝胆郁热型)腹痛(西医称为急性胰腺炎)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