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柴胡汤”作为《伤寒论》中的经典代表方之一,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,今就其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列举一二。
相关条文及方解
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中涉及大柴胡汤的条文:
《伤寒论》136条: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;但结胸,无大热者,此为水结在胸胁也,但头微汗出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《伤寒论》165条:伤寒发热,汗出不解,心中痞硬,呕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》:按之心下满痛者,此为实也,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
方解: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转化而来,为小柴胡去除甘草、人参等补益之品;加上芍药、大黄、枳实等加大攻里之效。相比小柴胡汤单纯的少阳证的表现,大柴胡汤里实证更明显。小柴胡证属少阳病,而大柴胡证属少阳阳明合病。大柴胡汤所适应证为烦、呕、急、痛等半表半里的实证、热证。
临证应用举例
案一: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治疗腹痛定时发作
患者,男,33岁,腹痛三天就诊。三天前凌晨2:30突发腹痛,排除结石、阑尾炎、胃穿孔,医生给予654-2和健胃药,不料第二天、第三天凌晨2:30分依然疼痛,发作时胃痛汗出,背痛,双下肢痛,2月18日来诊,刻下:口干喜饮,二便可,胃脘部压痛,脐周压痛,麦氏点压痛,反跳痛,脉弦紧。超声、血细胞检查无异常。
患者次日上午复诊,诉服药后疼痛未再发作,随访痊愈。
按该患者每日定时发作腹痛,颇有“往来寒热”之意,为正邪交争所致,刻下口干喜饮是为里热,脉弦紧为实证,疼痛位置相对固定考虑有血瘀,故用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,患者服1剂后即愈。
患者,男,28岁,因自幼患小儿麻痹活动不便,故形体肥胖,达100余公斤,突发腹痛伴有呕吐,医院超声检查:胆囊结石。因为体胖,活动不便,难以手术,故欲服用中药保守治疗。刻下:剧烈腹痛,胁痛伴有冷汗出,频频呕吐,口干、欲饮、大便干、脐上压痛、脉弦紧,舌质暗。
患者服药后呕吐一次,随后疼痛止,随访半年未再发作。
大柴胡汤作为经方,在临床应用频率颇高,尤其现在人们活动量偏少,过食肥甘厚味,致人体多成痰瘀体质。临床见有频频欲呕、郁郁而烦、胸胁满痛者,皆可随症加减用之。(徐文灿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王官庄中心卫生院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