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某,女,1岁零1个月,2014年11月20日初诊。患儿稍胖,肤白,由母亲抱来,7个月时曾因高烧来诊,予小柴胡加石膏汤愈,此次已反复腹泻近4天,4天前起发烧、腹泻,查血常规、便常规未见异常,口服阿奇霉素后烧退,但腹泻未止,日2~4次,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,夜间易醒,辗转反侧,口中“哼哼”,无盗汗,白天可睡2~3小时,近两日纳差,得食则嗳气,声音较大,饮水不多,平素多动,因患者不配合,舌象未知,脉细。
辨证:腹泻、完谷不化、嗳气,纳差,饮水不多,为太阴里虚寒之象。冯世纶教授云:“患儿尚不会表达,否则当有腹胀之诉。”此为外台茯苓饮证:“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后,心胸间虚气满,不能食;消痰气,令能食。”
服药半剂,当天晚上眠即明显改善,药后第二日大便1次,糊状便。2014年11月30日回访,睡眠明显改善,夜间醒2~3次。
按:患儿服抗生素后腹泻未已,以药性来分,抗生素属大寒之药,患儿本已属于太阴里虚寒之象,更以大寒之抗生素,更属误治,况血、便未提示感染,更无应用之由,是虚其里而害其中,徒增损害。
|